【南阳旧事】之 也说南阳铁都

 

南阳曾是春秋战国时代铁都,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荀子在其议兵里就说,“宛矩铁矛,惨如蜂虿;轻利僄遫,卒如飘风...



南阳曾是春秋战国时代铁都,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荀子在其议兵里就说,“宛矩铁矛,惨如蜂虿;轻利僄遫,卒如飘风”——冷兵器时代,铁器的应用,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战国时期的全国三大冶铁基地,就是楚国的宛,齐国的临淄和赵国的邯郸。到汉代,宛城更是全国铁器的中心,这在如今的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汉冶遗址公园就可以看到三千年以前恢宏的气势。铁器生产基地,这可是今天,可是不折不扣的重工业中心。

秦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楚国当时就大量使用铁剑,出土的楚国铁剑很强大,有的长1.4米,最长的1.52米,是对付骑兵用的,当时的罗马无法生产如此长的铁剑。在民间的传说中,良匠干将和莫邪是一对夫妻,楚王命令他们三年内铸造成名为干将、莫邪的雌雄二剑。这是两口经过千锤百炼的极品宝剑,吹毛可断,削铁如泥,寒光闪闪,光可鉴人。干将知道暴虐残忍的楚王会因为铸造得太慢而残杀他们,就藏起了雄剑干将不献,留给儿子,希望儿子为他报仇。后来干将的儿子赤鼻果然实现了父亲的嘱托,向楚王报了仇——这也反证了楚地冶铁炼钢技术的推进,秦国后来的长剑,就是在宛被秦强占后发展起来的,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士荆轲,刺秦始皇而秦王三拔剑而不出,足可见后来的强秦已经掌握了楚的长剑技术——只不过这长剑适于兵团作战,用于突袭防范,就不是其长了。

铜铁的使用,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志,而青铜器的冶炼,中国早在商周时代就已成型,而冶铁因为需要更高的温度,技术的要求性就更强。在春秋初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时代的诗《诗·秦风·驷》有“驷驖孔阜,六辔在手”之句,说驾车的四马,色黑如铁,特别肥硕——以铁形容马的颜色,说明铁已经使用并为人们所熟悉并且极其珍贵。那时候的铁是熟铁,通常叫“块炼铁”,是矿石在800~1 000 °C的条件下,由木炭还原得到的,出炉时是还含有大量杂质。早期的铁以矿石直接还原形成,含碳量低、质地较软。 春秋末期,炼铁炉温提高,出现含碳3.5%以上的生铁,通过加热退火,消除脆性,还能得到具有韧性的铸铁件。在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生铁是在1 150~1 300 °C的条件下冶炼出来的,出炉时呈液态,可以连续生产,可以浇铸成型,含碳量高,质地比较硬。由块炼铁到生铁,是炼铁技术史上一次飞跃,欧洲直到公元14世纪才炼出了生铁,比我国晚了1900年。

宛铁的冶炼,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铁器的使用,不仅对农业开发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国家士卒征战,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从文字记载看,《国语·齐语》有这样的内容:“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美金”指青铜,“恶金”指铁,是用来铸造生产工具的。可见,春秋中期齐国已使用了铁制农具。《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 记载:晋国用铁铸刑鼎,鼎上铸有范宣子所作的刑书。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可见当时晋国民间铁已不少。要把刑书铸在铁鼎上,不是件简单的事,所需流动状态的铸铁也不会太少,否则,就不可能铸成功。可见至少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区铸铁冶炼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代表着中原冶铁最高水平的宛,自然是引领时代之风骚了。

最早的炼铁,需要上百匹马拉动大型排橐鼓风,加上装运矿石的成百上千的工人,无论人力还是畜力鼓风机都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炼铁的需要,炼铁业呼唤更有力的鼓风机的出现,于是功率更强大的水力鼓风机——水排应运而生了。西汉时,宛已是全国最大的冶铁基地之一。当时南阳最有名的商人是大冶铁家孔仅。孔氏家族原是开封一带的冶铁世家,被移民南阳后,靠冶铁成为巨富。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发明冶铁水排,利用水能带动风箱鼓风,使冶铁温度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制铁工艺迅速发展,铸、锻、柔化、渗碳、淬火等技术日趋成熟,还出现了用生铁反复加热锻打淬火的百炼钢工艺——杜诗在南阳兴修水利,造福于民,赢得了召父杜母的美名。宋代的王祯在《农书》中详细记载了水排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绘图说明。古代水力鼓风机所包括的动力机构、传动机构和工作机构三部分已经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制作技术和尺寸大小和中国高炉的规模相适应,而欧洲出现水力鼓风机还是在12世纪。

南阳汉治遗址,不到三千平米的范围,就有熔铁炉七座。现在发现的战国时代的铁器遗存,都是楚人生产的,具推测,当时宛已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的工艺了。铸铁柔化术(即热处理脱碳技术)改善了白口铁性脆、易断裂等弱点,增强了强度和韧性。这在冶金史上又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加快了铁器代替铜器为生产工具的历史过程。中国在战国时期已能生产高强度铸铁,比欧美早了2000多年。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晚期兵器,有一些经鉴定是块炼渗碳钢件,其中多数经过淬火处理。这证明淬火技术已广泛应用。名动一时的宛,在春秋战国是冶铁中心——国家的重工业基地,在西汉时是全国五市之一的南市,东汉时又是南都帝乡,其时重臣大族,多出南阳,如若不是三国后的曹仁屠宛,南阳的发展,肯定还会大放异彩。


    关注 南唐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