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曲:舒伯特《圣母颂》

 

今天的古典音乐轻分享,与大家分享一首脍炙人口的小曲:舒伯特的《圣母颂》。...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一首脍炙人口的小曲子:舒伯特的《圣母颂》(Ave Maria)。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继承德国“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运动的绪余,德国的文学、音乐和绘画都朝着浪漫主义过渡。艺术歌曲(Lied)这个体裁因为将诗歌与音乐熔铸于一炉,特别受到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们的青睐,这其中舒伯特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舒伯特生于1797年,正是歌德、海涅、席勒冠绝文坛的年代,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德语艺术歌曲,很大一部分都是以这些诗人的文字入乐。这些歌曲与文字紧密结合,用各种表现手法加深了诗句中的戏剧效果和内涵。后世音乐学者Leon Plantinga称舒伯特“探索并且扩充了歌曲这门艺术的所有可能性,成就远迈前辈诸家”。

我个人最欣赏也是最佩服的一首舒伯特歌曲,就是他在18岁时为歌德的叙事诗《魔王》(Der Erlkönig)谱写的同名歌曲。诗歌讲述的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一个父亲抱着病危的儿子快马加鞭地奔波,而死神却如影相随地跟着他们。原诗分别以父亲、儿子、和死神三个视角、三种声音来叙述,舒伯特也采用了相同方式,在歌曲中营造出了三种不同的氛围和三个截然反差的性格:深沉严肃的父亲、惊恐万分的儿子、和温柔甜美的死神即魔王。这首歌如果由技艺高超的歌唱者演唱,比如2002年冯·奥特(Anne Sofie von Otter)在巴黎的现场演出,那种角色之间的快速切换以及戏剧张力的步步加深,效果是引人入胜的。



The Erlking, by Albert Sterner, ca. 1910.


冯·奥特、夸斯托夫和阿巴多三人合作的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出,2002年巴黎现场录音
Schubert - Ave Maria, James Galway,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通常被称为《圣母颂》的这首歌曲作于1825年,是舒伯特去世前三年的作品,出自他为英国诗人Walter Scott的长篇叙事诗《The Lady of the Lake》所谱写的歌曲集。原作讲的是一个苏格兰的半历史半传奇性的浪漫故事,没有什么宗教关联。但在流传的过程中,这首歌渐渐地被冠以《圣母颂》这样一个名称,我想原因一方面是唱词中出现的“Ave Maria”这句赞颂,一方面也与它舒缓的节奏和温暖的旋律有关,使人联想到了圣母玛利亚的纯洁慈爱的形象。这段旋律总令我想到拉斐尔笔下的玛利亚和婴孩儿耶稣,那种古典和谐的构图,端庄典雅的人物容貌和气质,和舒伯特的音乐多么搭调啊!舒伯特之后,恐怕只有门德尔松才能写出如此健康温馨的旋律了。

1940年迪斯尼动画电影《Fantasia》里采用了这首曲子作为配乐之一,在此之后,现当代众多歌唱家和通俗歌手都翻唱过这首歌曲。民国时期的中国因为受到西风西潮的浸润很深,那时的中学生或大学生们对这首曲子也都很熟悉,这也成为了最早传播到中国的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Fantasia by Walt Disney, 1940.
这里听到的是器乐版的《圣母颂》,由James Galway演奏长笛和一种叫哨笛(tin whislte)的乐器。Galways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柏林爱乐乐团的单簧管首席,柏林爱乐在卡拉扬时代的很多单簧管协奏曲录音都是由他担任独奏的。卡拉扬死后,他麾下很多独奏家,诸如Sabine Meyer,James Galway,Anne Sofie Mutter等等,都成为了日后在各自领域里的名家,这也是这位有影响力的指挥家为后世留下的一份遗产。

James Galway 2004年长笛专辑
Henry Xu

2016年6月7日


    关注 葡萄园爱乐沙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