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两代被“神化”了的米芾

 

唐代萧定在《延陵碑》中说:“听乐辨列国之兴亡,审贤知世数之存没,挂剑示不言之信,避国保无欲之贞。”此话非常有...





唐代萧定在《延陵碑》中说:“听乐辨列国之兴亡,审贤知世数之存没,挂剑示不言之信,避国保无欲之贞。”此话非常有道理。以“颠”名天下的宋代书画学博士米芾,以其书法与“米家山水”绘画、鉴赏而享有盛名。



宋 米芾 春山瑞松图 设色 纸本 62.5X44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临沂使君帖》 纵31.4厘米,横 25.1厘米。

他传世的作品仅见书法作品《苕溪诗》《拜中岳命帖》《蜀素帖》《吴江舟中诗》等,十分可惜的是绘画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一直被明清人定为米芾真迹的《春山瑞松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幅左角下有“米芾”小字款,为后人添加,曾为黄琳收藏,很可能就是那时加上去的,定为米芾之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伯允帖》 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但米芾所建构起来的书画鉴定概念,至今还影响着书画鉴定界,这是需要认真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他在书画方面的创作轶闻、书画保存理念诸多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为以往文章所未涉及。特别是他对明清两代文人书画鉴赏家们的影响,近似于“半神半人”“半颠半狂”的人物。



《清和帖》 纵28.3厘米 横38.5厘米。

米芾在其《米南宫颜序跋》中说:“自古墨迹有三厄,桓玄之水、梁元帝之火、唐太宗之埋。”像这类的话语,在明清两代的书画鉴藏家们是信之不诬的,米芾也特别善于总结,并将此写进历史中去。正是由于明代人对米芾的钦佩,米芾也在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神话中的角色。



《彦和帖》 纵30.1厘米,横42.6厘米。

《宝晋斋集》在明代时就已经失传,明代东吴地区的学者毛子晋认为:米芾其人“天趣迥绝”,其书画也以“颠名脍炙人口”,“不可不有以昭显之爰”,并从诸多的书籍中将他的诸件事情记载下来,辑佚成《海岳志林》一卷。正是以小说体的传播,让米以“颠”名天下,满足了明代人那种猎奇心理的需求。



《逃暑帖》 纵30.9厘米 横40.6厘米。

米芾在崇宁三年(1104)六月,四方承平,百揆时序,独有书画之学,因米芾以书法扬名天下,又官至太常,于是得到书画两学博士。米芾曾奉宋徽宗之诏作黄庭经小楷,又得到皇帝的褒奖,于是,米芾高兴之余,又向皇帝进献了许多自己收藏的书画,皆不下一品,宋徽宗诏见他又赏赐他许多“白金缗钱”。有一次,宋徽宗让米芾在屏风上写《周官》,自己则躲在屏风后面,当米芾写完后,将笔投掷到地上,大声说:“一洗二王恶劄,照耀皇宋万古。”宋徽宗在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叹赏。”



《值雨帖》 纵25.6厘米, 横38.6厘米。

米芾的书画已经达到了奇绝,从他人处借来书画来临摹,当还给人家时,连同临本、真本一起还时说,你自行选其中一件吧。有的时候,人家不能辨认出来,他就把那件临本还给人家,利用这个手段,获得许多他人的藏品。苏东坡曾作诗嘲讽米芾,一句说:“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另一句说:“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拟圣智。”还有一句说:“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黄庭坚也曾唱和第一句说:“百家传本略相似,如月行天见诸水。”第二句说:“百家传本略相似,掘者窃钩辄折趾。”苏、黄二人都是在嘲讽米芾好巧取人家的书画。



《竹前槐后帖》 纵29.5厘米 横31.5厘米。

事实上,米芾在宋代所开创的“文人作伪”在明代得到更多的验证。早在明代文人官僚收藏书画的同时,书画商人、书画掮客们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已经开始在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书画上大作手脚,正如米芾所说“今以无名为有名”,即将无名画作变成有名画迹,这种做法始于何人、何时何地?现已无从考证。



《盛制帖》 纵27.4厘米,横32.4厘米。



《长至帖》 纵33.3厘米,横42厘米。



《丹阳帖》 纵23.5厘米,横22.8厘米。



《惠柑帖》 纵22.7厘米,横33.2厘米。



分享是一种美德,请分享给每个身在他乡的人


    关注 书法三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