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那些事——家门口的“乌贼汛”

 

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嵊泗人,或许都有这样的记忆——放学回家后,母亲会从饭锅里取出一爿散着浓香、带着红色的...





(雌乌贼)



(雄乌贼)

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嵊泗人,或许都有这样的记忆——放学回家后,母亲会从饭锅里取出一爿散着浓香、带着红色的乌贼鲞来。随手撕下一条放进嘴里,既耐嚼又美味,丝丝之间有股隐约的回甜,这是那个时代孩子们的日常零食。在糖果、糕饼还是奢侈品的年代,乌贼鲞给无数孩子留下了深深地回忆。



(乌贼主要渔场图)

乌贼又称墨鱼,是嵊泗列岛海域最大宗的水产品。早前在嵊泗曾经形成过四大渔汛,嵊山夏季的墨鱼汛就是其中之一。每年农历立夏开始,到夏至后结束,渔民形象的总结成谚语:“立夏见影踪,小满山撞崩”。那时刚好是乌贼的产卵期,成群结队的乌贼们,从浪岗、海礁一带的外洋,洄游到嵊山、壁下、花鸟附近。据老辈人讲,乌贼旺发时,只要在家门口的礁石边,用个撩盆,就能捞到大量的乌贼。

每次听老辈讲到这些,我总会心生艳羡,这是多好的一个时代呀。



(建设嵊山渔场)

据一些资料记载,乌贼的捕捞方法有好几种,拖网、张网、照网、笼捕。作为海岛人,对拖网、张网应该都能理解,但这照网是什么鬼呢?

原来这乌贼具有趋光的特性,会向着有光亮的地方聚集,这就给渔民们创造了可乘之机。先将渔船在礁石旁停稳,等太阳下山后,从船上伸出两根装有滑轮的竹竿,将网具通过滑轮放到海底。然后在铁丝编织的篮里点起火把,悬挂在海面上。等乌贼乖乖地聚拢来后,就可以起网了。这方法很接近现在偶尔还能见到的扳罾。



(乌贼拖网作业情景)



(乌贼照网作业情景)



(乌贼笼捕作业情景)

至于笼捕,由于它大小通吃,具有很强的杀伤性,一直为嵊泗渔民所排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台州、温州的渔民在嵊泗海域用笼诱捕乌贼,引起嵊泗渔民的愤慨,导致发生争执、冲突乃至械斗,有伤亡发生。后来,在一些正义的渔民和专业人士呼吁之下,笼捕乌贼被当局禁止,这可以说是开了如今禁渔的先河。



(繁忙的泗洲塘渔港)

那时,在嵊山附近捕捞乌贼的渔船达一千多只,产量五千多吨。1959年,产量更是达到二万多吨。这么多的乌贼,大多用来剖制乌贼鲞。当时青沙地区建有水产公司加工场,是乌贼鲞的主要产地。每当渔船拢洋,加工场的负责人就会用大喇叭通知妇女们来加工乌贼;“早到早劈,晏到晏劈,老劈带新劈,新劈慢慢劈”。



(妇女们剖乌贼鲞)

现在的青沙还残留着当时加工乌贼鲞的痕迹,码头、晒场、烘干场,只是数十年的光阴,让这一切黯淡陈旧。



(晒乌贼鲞)



(晒乌贼鲞)



(晒乌贼鲞)

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由盛转衰的规律,乌贼也一样,仿佛一夜之间,乌贼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到了一物难求的地步。算不出有多久没见过乌贼的踪影,更别说一快朵颐了。时常看到菜场里的鱼贩,用一种貌似乌贼的叫“海底蛸”的东东向人们兜售,此情此景,只能摇头走过罢了。

本期部分图片翻拍自民国时期刊物,为嵊泗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关注 北界村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