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国画的西化

 

既然用中国画工具材料能创作发明全新的绘画样式,就没必要假借中国画这件外套,完全可以另穿时尚的新衣,与中国画这一古老的传统脱离关系。...



有博文《不要看中国画家的油画——中国画的“中式西餐”化》说“当代艺术家,把西方扔了几百年的东西,改头换面拿给国人。在全人类的意义上,最多算是挪用。说得不好听点是“剽窃”翻版。说好听点是洋为中用,最多不就是个重复吗?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吗?想看西方油画,去看就是了呀。在纸上看油画就很中国了吗?这多少有点无聊。或者是无知。”这里涉及到东西方审美体系的融合问题。中国画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样子,与徐悲鸿一开始倡导的西化美术教育方式有关,即所谓的”传统笔墨+西式造型“。事实上,这样的教育体系统治了新中国美术界,同时也造就了该体系下的诸多名师大家,如李可染、蒋兆和、周思聪、方增先、刘文西、杨之光等,但是,不可否认,上述名家大师的笔墨基本上还有传统的影子,因此能为世人崇仰;然而,现如今的中国画坛却走向了极端,或者纯粹模拟西方绘画的光影效果,或者用中国画工具材料画水粉画。其他多如牛毛的水墨抽象、水墨观念就不用再说了。如果一双筷子的一头安装了刀叉,还能被称作筷子吗?

既然用中国画工具材料能创作发明全新的绘画样式,就没必要假借中国画这件外套,完全可以另穿时尚的新衣,与中国画这一古老的传统脱离关系。但是他们偏不,他们致死也不愿意放弃“中国画”,为什么呢?很显然,他们缺乏自信、缺乏对作品的把握,他们心里很明白,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停留在实验层面上,他们的身份不能因为实验而去改变,身份一旦改变,他们的作品还能算什么?这样的艺术家是很胆怯的,他们不敢愿赌服输,连吴冠中也不敢。



吴冠中作品

附:不要看中国画家的油画——中国画的“中式西餐”化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648822&do=blog&id=967586

沃尔夫林把西方的绘画风格的根源分为“线描的”和“涂抹的”的两类。前者侧重以轮廓线呈现事物本来的样子,后者侧重以光影呈现事物以事物自身呈现出来的样子。前者是可触摸的,因其有形;后者是可看到的,因其无形。前者重客观,后者更重主观。从客观实在到主观实在,艺术家一直在探寻一种艺术把握世界的实在。这只是一个大体的划分,比如特适合写实派和印象派的分析。至于抽象派,立体派等等似乎无法更好的涵盖。这也充分说明了西方在探究艺术的道路上的表现,确实比中国显得更丰富和富于启发性。在中国所谓的“派”,大多以地时期和地域来分。西方多以风格来分。是以中国的画派多如牛毛,实则是一头牛上的“毛”。西画不同的画派,则是不同种类的“牛”了。
在中国画中,笔墨关系是否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呢?刚开始的绘画是线描,后来晕染皴擦,再至后来的没骨甚至泼墨。到今天我们看到田黎明贾又福的绘画。我们已看不到线,甚至轮廓。也就是说“笔”已看不到,只看到“墨”了。笔墨相生的中国画让位于以光为根袛的西画效果。这种“中式西餐”一出现,显然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其价值有多少?给予人类又带来了什么?我觉得应该认真的思考下。
一个当代从事艺术的人,不比中国清朝以前。眼界不会只在中国。那时的艺术家看不到西方的油画,也就不存在中西问题,只存在古今问题。这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显然是前无古人的机遇。然而,艺术不同与科技,可以一把拿来,可以迎头赶上,没法“大跃进”的。中国的牛吃了西方的草,挤出来的奶,是不是更有营养,更合中国人的口味?是西式中餐还是中式西餐?我觉得这个还是表面的问题。其更深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画家面临的人类就就是“中国”,现代的画家面临的人类是“世界”!我想这不仅是广度的问题,还是深度的问题。
当代艺术家,把西方扔了几百年的东西,改头换面拿给国人。在全人类的意义上,最多算是挪用。说得不好听点是“剽窃”翻版。说好听点是洋为中用,最多不就是个重复吗?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吗?想看西方油画,去看去就是了呀。在纸上看油画就很中国了吗?这多少有点无聊。或者是无知。
一个从事艺术的人,首先弄明白,哪些是前人已经做过的。这个前人在古代指中国,在现在我想是指全人类。艺术本来是无国界的,你不能拿过别的民族的东西来翻新一下就叫创新呀。美国的家长对孩子说不要看中国画家的油画展,我真的不想看到,美国的家长再对孩子说不要看中国当代的国画!


    关注 王唯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