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斯通笔下的中国隐士诗人

 

(文摘/元元编辑部)THEEND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清  萧晨  踏雪寻梅图
    隐修者(节选)

(澳)巴里·斯通 著   秦传安 译

尽说上方兜率好,如何及得老僧家          ——    清 珙

静坐听落叶,孤屋即出家                             ——    良 宽

中国的隐士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鼓励、赞美和敬佩她的隐士和遁世者,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避世独居的观念深植于它的艺术中。

界定中国隐士传统的最早努力始于孔子的时代。把这一传统的起始点归于这位伟大的宗师是诱人的,但是看起来更有可能的情形是,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就有了一些隐士的线索,孔子只不过把这些线索扯在了一起,这使得他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更完整的隐士理想。

只要审视一下中国人用来描述隐士的术语,就可以看出人们究竟是如何理解他们的。诸如“高士”、“岩穴之士”和“飞遁之士”这样的术语表明,中国隐士的动机和目标远比西方要宽泛得多,而并不仅仅局限于增加一个人对神的理解,也不只是为独处而独处。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地区,独居生活常常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阶级的一种追求,他们积累起来的财富使得他们用不着为了收入而奔波劳碌。这反过来意味着,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关联到有原则地脱离公共生活,放弃权力或威望,给隐士们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道德正确的证据”,并使他们内心充满了一种正直感。这种高贵的放弃行为成了一种传统,千百年过去,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并兴盛,在民族意识中变得根深蒂固,直至正直的道德主义者和特立独行的隐士这两个孪生概念融合为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人物,而这样一个人物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内在的东西。

在中国,隐士的角色,以及渴望过隐士生活的动机,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大大不同于西方的隐士传统。在西方的观念里,世俗的隐士是一个心甘情愿地弃绝社会、追求自己的怪癖或议程的人。他们离开社会,自己照顾自己,这一观念在中国几乎闻所未闻。相反,中国的隐士把隐居生活看作是某种类似于预备学校的东西,是一段分开的时期,为的是让自己沉浸于隔绝和思考中,以便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再回到社会。在中国,成为一个隐士还意味着做一个诗人。

在中国,诗歌所服务的目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在欧洲,诗歌不过是一种边缘化的艺术形式;而在中国,要理解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他们的历史,诗歌是一个关键。在西方,诗歌创作常常抱着这样一种希望:它的发表可能会给作者带来名声和认可;而在中国,诗歌之所以受到赞扬,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作为一种最高级、最有表现力的交流形式,被几乎每一个社会分支广泛地实践,写诗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它可能给作者带来任何名声。所以,当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决心追求隐居生活,并记录他们的思考以及他们在大自然中所看到的东西的时候,是为了那些被他们留在身后的人。他们从不操心,记录这些思考和观察应该采取何种风格。

谢灵运

中国有令人自豪的“山水诗”传统,代表了这个国家与自然界最早的文学联系,这一传统最杰出的倡导者之一是谢灵运(385~483——译者注:原文如此,谢灵运的卒年应该是433年)。

谢灵运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便在文学和书法艺术上表现杰出。父亲去世的时候,谢灵运继承了“康乐公”的头衔,看起来他在晋朝廷里应该能够一帆风顺,尽管他傲慢和世故的名声阻止他升到更高的位置。419年,晋朝垮台了,谢灵运继续给刘宋朝廷效力,直至422年。他的政敌认为他跟王位继承人庐陵王走得太近,他因此和妻儿一起被流放到了中国西南部的高山峡谷中。正是在那个时候,尽管有环境的帮忙,但谢灵运还是不顾家人的存在,决心追求隐士的生活。
               平生协幽期,
沦踬困微弱。
久露干禄请,
始果远游诺。
宿心渐申写,
万事俱零落。
然而,独自生活在荒野中的残酷现实很快就让他付出了代价。在他38岁那年的冬天,谢灵运患上了肺结核,并处于持续不断的抑郁状态。他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欣赏周围的山川河流,他的诗歌开始反映一种几乎是抑制不住的快乐和满足。
               江山共开旷,
云日相照媚。
景夕群物清,
对玩咸可熹。
谢灵运成了他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使山水诗的风格臻于完美,结果导致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察和表达的绝技。在后来的时期里,他的声望有所下降,如果你把他跟他同时代的伟大诗人陶潜相比较的话。陶潜的声望在他去世之后的几十年里上升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而谢灵运则相形见绌。然而,谢灵运尽管有一些风格上的缺点,但他用饱含情感的笔触,抒写了他所热爱的山川之美。他的诗歌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记述了中国人日益增长的山水意识。

清 珙

即便是按照普通中国隐士的标准来判断,14世纪诗人和隐士禅师清珙(他的名字的意思就是“石屋”——译者注:这是作者的误解,事实情况是,清珙禅师俗姓温,字石屋),在终南山东部的峭壁和峡谷中修建的茅屋也算得上朴实无华了。这个简陋的隐居处,被这位著名的《山居诗》的作者描述为“破屋三两椽”,纸窗茅檐,素壁枯壳,大概不过只有几米。然而,他写道:“团团一个尖头屋,外面谁知里面宽,世界大千都着了,尚余闲地放蒲团。”它的位置在“千峰上”,去那里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这弥补了它简陋的外表。

在建造他的隐居茅屋之前,清珙在福源寺当了8年的住持。尽管他在那里的任期并没有让他对出家生活留下什么印象,对住庙的僧人就更不用说了。他后来说这些僧人“平庸”,是“懒借衣求食者”。清珙明显更愿意过隐士生活,1312年,他出外云游,进入了终南山,在这个“眼前唯有山”的地方建造了自己的茅棚。

尽管对13和14世纪的中国隐士来说,不遗余力地详细叙述自己的隐居茅棚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像清珙那样一丝不苟地列举自己茅棚里的日常事物还是很少见的,它使我们能够详尽地观察一个禅宗隐士的日常生活。清珙的财产包括:

◆  一个用一块木板做成的枕头

◆  地板上的草垫
◆  一个熏黑的茶炉
◆  一个断了一条腿的砂锅
◆  一个米筛
◆  一个用来捣生姜的破砂盆

◆  四尊佛像
◆  一盏供香的油灯,一个铃,一面锣
◆  一个插满野花的花瓶
◆  一个书架
◆  一把翻土的锄头

清珙平常吃的东西五花八门,包括米、麦和黍。他栽种了很多松树,不仅为他提供了松果,而且还为他未来的建筑计划提供了木材。他的果园里种着梨树、桃树和李树。一个小小的植物园里生长着马鞭草和藜。在一连串很小的梯田里,他种植了茄子、黄瓜和红薯。他最喜欢的一盘菜是蘑菇,用生姜和捣烂的笋鞭做调味品。他甚至在山坡上开凿了一条水渠,把水从附近的山泉中直接引到他的门口。用松针把荷叶与蚕纸缝在一起,做成夏天穿的衣服,椰子纤维和麻织成冬天穿的衣服,脚上穿着草鞋。
           长年心里浑无事,
每日庵中乐有余。
饭罢浓煎茶吃了,
池边坐石数游鱼。
清珙在他简陋的茅棚里过着隐士的生活,一住就是40多年,他的影响力甚至在他的有生之年就十分巨大。他不仅仅是一个隐士,而且还是禅宗传统的一位宗师,吸引了川流不息的来访者。他们长途跋涉来到他的茅棚,带走他的思想和智慧。韩国最主要的禅宗传统曹溪宗,就是一位僧人在探访清珙的茅屋之后,获得了灵感,从而建立起来的。晚年的时候,清珙以一种典型的谦逊态度承认,他也搞不清楚,多年的隐居究竟让自己变成了“蠢人还是圣贤”。他肯定不是蠢人。他那本朴实无华的《山居诗》,至今依然能够把读者带入到14世纪一个中国隐士的世界,也使得他被称为最伟大的禅宗诗僧。这些诗僧把诗歌作为表达思想、传授智慧的主要手段。

寒  山

中国最受人尊敬的隐士和最令人喜爱的诗人之一寒山出生于8世纪初的唐代。关于他的生活和工作,我们所能得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他的300余首诗歌,这是他留给我们的遗产。

寒山出生于一个特权家庭,但在安禄山叛乱(755~763)之前,他的生活我们所知甚少。这场叛乱跨越了3个唐朝皇帝的统治时期,夺走了3600万人的性命,尽管这个数字引发了一些人的怀疑,因为叛乱摧毁了中国所有的人口统计记录和档案保存体系。然而,即便考虑到大量的误差。这场叛乱依然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一次事件所导致的最具毁灭性的生命损失。

在安禄山叛乱所带来的混乱和动荡中,寒山带着家人逃到了中国东部崎岖不平的天台山中。正是在那里,他留了下来,住在几个山洞和藏身之所里,在悬崖峭壁之间觉得很安全。“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书。”在某个时间,他似乎与家人分开了,接下来的30年里,跟两个男性同伴生活在一起:一个是诗僧丰干,另一个是默默无闻的诗僧拾得。他们一起被称作“天台三隐”。寒山全心全意地拥抱隐居生活,在早期的一首诗中,毫不含糊地显示了他十分欣赏他的新家提供的保护:
  
            余家本住在天台,
云路烟深绝客来。
千仞岩峦深可遁,
万重溪涧石楼台。
桦巾木屐沿流步,
布裘藜杖绕山回。
他经常描写自己穿着沉重的木屐,这暗示了他可能有某种身体上的残疾,大概是由于年轻时一次骑马意外造成的。有一些描绘他的艺术作品,显示了一个样子古板的隐士,头发蓬乱,表情疯狂,几乎是一个滑稽人物,在荒山野岭中过着“野蛮未化”的生活。

寒山的诗歌中包含着典型的佛教告诫:贪恋红尘俗世是危险的。诗中充满了隐喻,以及山林荒野的鲜活形象。尽管它们通篇点缀着佛教和道教的概念,但寒山有他自己对生活的思考,经常暗示,农夫和“老叟”拥有很多道家学者都会极力仿效的智慧,大部分学者只会“努膊觅钱财”。

寒山没有把自己的诗歌记录在纸上或绫上,而是把它们雕刻在树木、竹子以及岩石的表面上。这些诗用中文口语写成,常常冒犯所谓的“诗书”传统。直到他去世大约200年后,他的诗歌才被人搜集整理,编纂成册。
(文摘/元元编辑部)
THE END
如果您有好文章或对此感兴趣,请与我们联系! 
  邮箱:3327163099@qq.com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关注 元元本本文化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