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教学:基础要扎实 不要“高、快、响”

 

近日,首届国际单簧管艺术周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艺术周期间举办了音乐会、大师班、高峰论坛等多项活动。单簧管艺术高峰论坛,专家们就如何提高国内音乐高校的单簧管专业教学水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近日,首届国际单簧管艺术周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艺术周期间举办了音乐会、大师班、高峰论坛等多项活动。在系列音乐会上,国内外知名单簧管演奏家及各音乐院校的优秀师生纷纷登台献艺,以独奏、重奏、合奏等多样化的演奏形式,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听众献上了20余场精彩纷呈的音乐饕餮盛宴。



在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全国单簧管艺术高峰论坛,专家们简要回顾了中国单簧管艺术发展史,放眼于国际舞台,热切关注我国单簧管艺术的国际化问题,就如何提高国内音乐高校的单簧管专业教学水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打牢基础 不迷信高、快、响

“今年浙音成为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首次开始全国招生,招收的单簧管专业学生基础比往届的要好,令人欣喜。不过,由于学校知名度还不够高,我们希望通过举办单簧管艺术周这样的学术活动带动人气、提高知名度,同时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董德君曾任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他总结,目前国内高校单簧管教学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对基础训练重视不够,片面追求“高、快、响”,即喜欢追求高难曲目,以”吹得快、吹得响”为美。



他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的观念,虽然近几年师资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这些教师从小就是在喜欢炫技的氛围里成长的,要彻底改变观念并不容易。另外,评价机制也要改变——音乐是艺术而不是技术,判断吹得好坏与否的标准不在于一分钟能吹出120个音,而在于一分钟能否吹出一个好的音。他建议,学生平时要重视音阶和练习曲的练习,在练习中逐渐掌握调性的规律,改善音质、音色,对音准、节奏、分句、速度、力度等都要严格要求,这些基础做好了 ,演奏乐曲就会得心应手。



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单簧管研究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范磊认为,目前国内高校中管乐专业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家长们望子成龙、老师拔苗助长,这样的心态使学生不能循序渐进地成长,另外,在教学中对于音准这样的基础问题要求不够严谨,导致70%以上的学生音准不够完美。“我说的音准不是校音器的那种准,而是在整个乐曲中、在和弦中的和谐。因此,我计划明年录一张教学光碟,通过大量的示范帮助孩子们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就建立起正确的音准概念,从内到外、从抽象到具象地理解音乐。”



重视合作 增加乐队片段训练

“对于合奏、重奏不够重视是目前高校管乐教育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其实室内乐演奏比独奏更难,前者要求演奏者对和声、曲式甚至对位法都要了解,懂得自己何时是’主’、何时是’辅’,懂得自己吹奏的音是和弦中的根音还是三音或五音,应该将音高控制得偏低还是偏高。 ”



范磊教授认为,国内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合奏的好习惯,在乐队排练时常常花费很多时间用于试谱,其实排练前应该先把基本的东西练好,排练起来效率才会高。他分析,乐队片段难在节奏和前后的衔接上,在乐队中最重要的就是节奏一定要稳、要跟紧指挥,但很多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意识。他透露, 在今年夏天举办的单簧管比赛中,专业组选手要演奏乐队片段,这是国内首次将乐队片段引入专业比赛。



“范老师十分重视室内乐和乐队片段,我在读研期间得益于他对我们的严格训练,使得我在刚出国时能够很快融入到紧张的排练中。”美国哈特福德大学音乐博士邢伯南介绍,在美国读博士即深刻体会到美国的音乐专业高校非常重视室内乐和乐队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所有学生在每学期开始都要组成各自的室内乐组,利用业余时间排练。



室内乐组合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局限于传统的木管五重奏、三重奏、木管与弦乐五重奏之类,还有木管和打击乐、木管与竖琴等新颖的组合,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现代作品;木管专业学生不仅要参加传统的交响乐排练,还要参加爵士大乐队的排练,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作品,积累丰富的曲目量。


    关注 高教音乐直通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