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及其自然人文风光

 

徽派民居建筑的图文科普贴~...

闲话两句
2016/07/10

距离去徽州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了,觉得是个大题目,不知道怎么写,所以拖到了现在。

本来论文是关于民居文化的,当时就想到徽州走走看看,可是拖到答辩结束才成行。

到了徽州,用眼睛看了,才知道很多东西不亲自看了是感受不到的。

啾~趁着年轻,要去跑去跳去漂亮的倒挂金钩呀!

正经脸……这是一次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专业联合自然人文地理野外实习。

本文将结合四郎本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的相关内容与资料,以及实地考察获取的内容编辑成此文。如有谬误,请多指教。转载需后台联系主页君(科科,说的好像有人会转载一样……)
徽派民居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皖南丘陵地区,处于湿润的长江流域,气候较为潮湿,所以在古代是干栏式民居的代表。



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半个中国,气候湿热多雨,地形多为丘陵山地,林木茂密,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农耕,所以其早期民居类型为干栏木楼民居,有隔热隔湿的作用。

从汉代开始中原的移民向江南地区迁居,因为无法抛弃越文化,而且越文化的生长环境就是依托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因此将原本的干栏木楼和北方文化中的四合院相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具有江南建筑特色的徽派民居。黛瓦粉墙的民居,粉(白垩)墙能够防潮,又能够反射阳光。



建筑形式虚实结合,大量的徽居密集建造,大面积的马头墙用来作为建筑分隔的防火墙,并且只有小窗,起到防盗和透气的作用;而内部的天井用于通风,并点缀草木,外实内虚。

徽式合院主要构造为楼房,这就和北方那样的单层合院有一定区别,目的是为了适应当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即使有单层的情况也架设木底板,并留有通气层,用来散逸排除夏季南方湿热的空气。晚期的徽派民居较多地接受了北方文化,楼层高变成2:1,依然也保留了巢居的特点。天井较为狭长,为了更好的通风,将中堂完全开敞并和天井相连。



为了适应江南地区气候多雨的气候,也是适应农耕为主的社会对水资源的收集意识的体现,因此徽州民居的天井是向内的,雨水会从四面的斜度较大的屋檐流入天井中,被称作四水归堂,这也同时体现了徽商聚财的理念。
榫卯结构
寒窗


寒窗多用于书房


鳌头--避雷针
看见那两个叉叉了吗?竟然就是避雷针。

多重防盗









第一道是锁门的多重锁,第二道是抵门的立柱的坑,第三道是高墙和狭长的天井,第四道是倾斜顶门立柱的坑,第五道是守门人。

中央空调



西递青云轩的中央空调:通过地下管道与外界连通,形成对流,冬暖夏凉。

天井的盆景



西递的膺福堂,天井的盆景设计的很漂亮。正如论文中提到的“天井用于通风,并点缀草木,外实内虚。 ”

再讲天井的另一个用处,在书房那里提到雕有“寒窗”,而书房外的天井有教书育人之神奇功效。当年的教书先生也很有手段,不学习不要紧,就去天井罚站。所谓粉墙是以白垩涂墙,目的一是反射光线,二是防潮。所以学生站那儿就好好地接受折射阳光的洗礼和教化吧。另外,还记得四郎讲的四水归堂吧,万一赶上下雨,就好好接受四水归堂的洗礼吧。

作退一步想



忘了主人名姓了,“作退一步想”很有趣,很四郎。



顺便补充一句,你们看到的《大鱼海棠》里的建筑类型就属于闽南民居中的福建土楼,具体没有仔细研究过,不敢妄谈太多电影构图的对错。另外,忍不住吐槽一句,有一个镜头是从天井的仰拍镜头,作者是觉得蛾眉月是贴在天井顶上有个天花板上的么?不服的话,请你在农历月初有蛾眉月的日子,子时看看蛾眉月是不是中天,然后仰着头转一圈看看/smile……其它的不想说了,毕竟这是一篇地理性的正经科普贴。



至于为什么不开一篇影评?花那么长的时间写一篇我不喜欢的电影的影评,还可能被粉骂,所以我才不写。

鹧鸪天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流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我,一个毁得一手好琴的读书人想说啊,你如果喜欢的话就关注我吧↓↓↓



    关注 虫吟小梧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