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服 补子

 

补服庄重华丽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官补服吧...



补服,又称“补子”,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补子用飞禽代表文官,如一品文官用仙鹤补;用猛兽代表武官,如一品武官用麒麟补。

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服了。各级的官员按照文武品级的不同,装饰在官服上的图案纹样也各不相同。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花纹图案,我们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它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明清时期的官员所用的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明代的官补尺寸较大,制作精良,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面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其文官补子绣有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补子则绣单兽,或立或蹲。与明代的补子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文官绣单禽,武官绣猛兽;补子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明清时期的补子是随着官职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由此它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不一,藉以辨别官品。

一品文官主要有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官官员职位主要有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各省总督
文官官员官职主要有督察院邹游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文官主要官职有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翰林院侍读学士,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同知,土同知,御史,直隶州知州,各部院外郎中,各州知州
文官官职主要有内阁侍读,大理寺左右寺丞,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翰林院修撰,直隶州州同,州同
文官官职有翰林院修编,知事,知县,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县丞,州学正
文官主要官职有钦天监监候,司书,府知事,通判知事,县主簿,翰林院侍诏,钦天监司晨,博士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关注 川大汉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补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