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暴雨过后,为什么天大校内没有积水?

 

希望有一天,即使暴雨倾盆,我们不再看海。...



从7月18日开始,新一轮强降雨开始影响长江以北地区,北方多地遭遇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都有大雨或暴雨,北方迎来“暴雨模式”。

暴雨,北方大面积暴雨。

从19日23时开始,天津地区普降大到暴雨,截至20日早上9点,中心城区平均降雨量达122.8毫米,达到大暴雨强度,最大降雨量达203.1毫米,中心城区26处地区积水。

天津市气象台20日5时27分将19日晚发布的暴雨蓝色预警升为黄色预警。8时07分,因局部地区雨量已经超过100毫米,又再次将预警信号升为橙色。

天津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

一场暴雨,天津看海。

小天的朋友圈是这样的。



“大家好,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天津海河的重要支流——鞍山西河,在河的两岸分布着许多高科技企业。北岸的建筑是天大建筑设计院,南岸坐落着天津大学,他的前身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
结合“余罪”剧情


话说,能够在大马路上享受快艇般冲浪的刺激,也是难得的体验。

不过,如果身在天津的你再次遇上暴雨,被困在了鞍山西河,那不如来毗邻的天津大学避避积水吧!

因为卫津路校区内的情况是这样的


地处津南的北洋园校区也是风景独好。
天大校内几乎没有积水。


跟随小天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天大的排水系统能快速吸收处理大量降水。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景观工程项目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在区域尺度上系统化、全面化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为海绵试点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城区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放水、用水。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首先来看看雨洪管理系统的构建。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弹性”雨洪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分区而治、内外联合为主要特点,即根据新校区整体布局和功能组团的规划,将校园划分为三个子流域分区,分别为外环自然排雨区、中环综合集雨区和中心岛 LID 调蓄区。每个分区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了不同的雨水管理系统,系统间配合协作,从而实现校区水安全与水利用的双赢。
外环自然排雨区


此区为校区外围环状区域,即粉线与绿线之间的范围,在外环自然排雨区,由于卫津河水位较高,因此沿河区域不设置雨水管道,雨水或直接下渗涵养地下水、补充外环河基流,或依靠合理规划的场地竖向形成坡面漫流,就近汇入外环水系(卫津河和护校河)。沿河绿化带采用自然缓坡入水形式,对初期雨水起到净化作用,可有效控污。外环自然排雨区的规划以“水安全”为重点,由于雨水径流直接排向校园外部河道,有效减少了新校区的产流面积,特别是在暴雨季节,有效减轻了校园防洪排涝压力。
中环综合集雨区


此区为外环自然排雨区以内、中心岛以外的区域(不包含校内水系),教师教学办公、学生活动住宿均为集中,因此区域内硬质化率高。区内以管道收集雨水为主,辅以绿色基础设施鼓励径流下渗。从管道而来的雨水定期经由泵站提升,用以补充景观用水。该区实现了传统雨水管道收集方式与雨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有机融合。
中心岛LID调蓄区


此区被校区内环水系包围,整个校园的景观主轴贯穿于此,区内集合了图书馆、综合实验中心、学生中心等诸多代表性建筑。作为校园核心功能的集聚地、景观风貌的集中展示区,该区借助四面环水的场地优势,全面贯彻低影响开发策略,源头削减、自然净化、蓄渗结合,构建审美与功能相融合的生态化雨洪管控系统。
雨洪管理方面,采用了以管控建筑屋顶径流为目标的绿色屋顶,以管控广场径流为目标的下凹绿地,以管控道路径流为目标的植草沟等解决方案,并且将雨洪管理与盐碱地土壤改良相融合。
以管控建筑屋顶径流为目标的绿色屋顶


综合考虑经济性和管理运行的难度,中心岛区采用绿色屋顶与传统硬质屋面相结合的方式调控屋面产流量。主要选择图书馆、学生中心等代表性建筑设置绿色屋顶,覆盖率为 60%。绿色屋顶采用美国景观设计师西奥多 • 奥斯曼德森提出的构造做法,选用佛甲草轻型平屋顶绿化种植方式。该方式不仅可明显降低屋顶产流量、净化径流、隔热保温,还具有显著的空气净化作用。
以管控广场径流为目标的下凹绿地


下凹绿地是低影响开发措施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雨洪调蓄技术,具有渗蓄雨水、削减洪峰流量、减轻地表径流污染等优点。在中心岛区规划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下凹绿地,如自然缓坡式下凹绿地、台地式下凹绿地、高位植台式下凹绿地等,满足不同功能需求,丰富景观形式。

以管控道路径流为目标的植草沟


新校区地下水位较高,含盐量高,植草沟选择标准植草沟形式。与管道集水方案相比,植草沟集水投资高了100 万元,但免去了对初期雨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投资,并可获得景观环境、先进科技示范性等附加效益。因此,在新校区中心岛中,规划设计了数十条沿路的植草沟,对雨洪径流量进行管控的同时,初步过滤净化雨水径流。

雨洪管理与盐碱地土壤改良的融合


天津大学新校区所在的天津市津南区,以重盐化潮土和盐化潮湿土为主,土壤 pH 值约为 8。土壤中的盐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因此项目中,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移规律,在新校区西侧项目,采用“高填土 + 沥水沟”相配合的方式排盐,采用沥水沟,巧妙利用降雨产汇流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调节土壤和地下水的水盐动态,实现了利用自然降水排水洗盐的目标,不仅洗盐效果好、返盐率低,而且兼顾了该片区的雨洪管理,多目标集合特性显著。

一场暴雨,城市看海。天大校内,几无积水。

北洋园校区采用了先进的“海绵城市”技术理念,避免内涝;卫津路校区得益于前辈们精心设计、施工,得益于前辈们“空间再紧,不得填湖”的决定,校外水漫“津”山,校内也安然无恙。

小天温馨提示
风里来,雨里去
愿大家平安

内容参考 / 人民日报  新华网  乙未culture
图片 / 周益明  叶秀峰  韩宝志  弓小虽
制图 / 崔俐延
文案 / 陆澄林 权盈月
责任编辑 / 陆澄林 梁苏越


    关注 天津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