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故事

 

再次重温折扇的故事...



折扇,折扇又名“撒扇”、“纸扇”、“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聚骨扇”、“子扇”、“旋风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

    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全书》


《在园杂志》记载,中国古代所用之扇,要数纨扇历史最早。

    纨扇,古扇名,又称团扇、罗扇。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术珍品。细绢削成的团扇。亦称团扇宫扇。因形似圆月,且宫中多用之,故称。


与常见的团扇不同,近人使用的折扇其实属于舶来品。11世纪,也就是宋朝的时候,折扇从日本经高丽传到了我们国家。不过在宋元时期,折扇可不是文人墨客的代表,相反,拿着扇子在一块聊天还会被人鄙视。

直到明代,永乐皇帝与高丽使者进贡的改良版折扇一见钟情,开始大量制作折扇并让人作画题字送给大臣们之后,折扇才变成了风雅之物。有了皇帝的喜爱和推崇,折扇才逐渐从皇宫走入了平常百姓家。


折扇的价值其实早已不在消暑的功能上,而在于文化上。张大千就曾用几句话言简意赅的说明了这点:在文人社会中,折扇并非是用来扇凉的,如果为了扇凉,何必要请名家来写、来画?扇子最重要的作用,是代表持扇人的身份。你手持一把折扇,字是谁写的,画是谁画的,扇骨是谁刻的,别人从折扇上就能看出你的身份、地位,比现在用名片有效多了。 


折扇在文人社会中的有秀晒炫的作用,再加上它身量纤纤方便携带,便有了怀袖雅物的称号。从古至今,除了文人墨客之外,只要是想彰显自己品味或者提升自己气质的人也一定会备上一把折扇。就连在武侠小说中也能找到它的身影。

折扇的收藏相对小众。收藏折扇分两部分,一是扇画,二是扇骨。一般天价的折扇贵都贵在了扇画上,因为每一个朝代都有喜爱在这小小的扇面上题诗作画著名书画家,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甚至还可以说它浓缩了中国书画艺术史。也难怪扇子被看作是最低调最风雅的炫耀品,毕竟你戴名表出去可能会被别人说成土大款,开豪车被人说为富不仁,拿一把扇子再不济也能落一个附庸风雅


正是因为扇画拥有很高艺术和文化地位,所以品质好的收藏价值极高,价格翻番的上涨。早在2004年,由唐寅、文徵明等8位名家制作的《书画合璧》扇面就在嘉德以101.2万元成交,是历史首批成交价逾百万元的扇面拍品。但短短3年之后,到了2007年,扇面拍品就突破千万元级别了,清代画家恽寿平作的《山水、花卉扇面》就拍出了1232万元高价。而在2011年荣宝春拍中,唐寅《听瀑图》扇面以拍价1680万元再创新高。


2009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张大千的《唐妆仕女·书法》成扇以以117.6万元的价格成交;而后的两年里扇画成交价更是稳步提升,后来在2014年中国嘉德春拍中,赵之谦在1866年赠送给梅圃的《山水·篆书》成扇(上方右图),原本估价60万元至80万元的扇子最后的成交价竟然达到345万元。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书画,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给后人思考后填充。折扇在引风纳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蒲扇直截了当,但无论团扇,还是折扇,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是对生活美化的装点。它是挂在时代腰间的奢侈品。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必然会遗忘折扇的时代,折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脱离其扇风的本意,而变成某种完全情绪化或曰文化的东西。在今天,折扇已成为中国的折扇。


    关注 玲珑阁文玩交流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