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玉米

 

玉米,原名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苞米、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六谷的,意思...





玉米,原名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苞米、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六谷的,意思是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如今在国际会议上,从来不提大米、白面,也不提洋快餐。谷类里第一提的是玉米,它被誉为“黄金作物”。美国医学会作过普查,发现印第安人极少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就是吃玉米的原因。后来研究发现,玉米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固醇、维生素E,可以避免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从此,美国人的餐桌上就经常出现玉米了,美洲、欧洲、日本、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早餐吃玉米羹的,也日渐多了起来。据史料记载,明朝正德皇帝(明武宗)有一次外出游玩时间过长而饥肠辘辘,便走进一家农户讨食,农夫给他端来一碗玉米饭,他吃得十分香甜,问此为何米,农夫说是“珍珠米”,从此,玉米在我堂堂中央帝国便更享盛誉。

还有一则历史故事,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等仓皇出宫西逃,逃到山西时,所带食品殆尽,饿得眼冒金星。侍臣急忙从百姓家里讨来两个窝窝头献上,慈禧吃得甚香,问侍臣是何物,侍臣答“棒子面窝窝头”。饿极了的慈禧觉得这么好吃的东西叫“棒子”实在难听,便赐名为“御米”,即皇上御用之米。久而久之,便写作“玉米”。

玉米原产美洲,很早就是美洲土著人的主要粮食作物,考古学家曾在美洲大陆发掘出远古玉米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有人推断,玉米是1492年(此时的中国处于明代)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然而这不过是西方学者的推测。在我国,元代人贾铭(1367年前后)在其《饮食须知》中就谈到玉蜀黍,而且元朝宫廷里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尚食局,也有御麦面的制作。所谓御麦面,即是专供皇帝御用的上好玉米面。从而可以推断,我国元代已有玉米。比西方的玉米记载至少早一个半世纪。到了明代,玉米已经在我国广泛栽培,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文学家田艺蘅的《留青日扎》以及各省、府、县志中都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清朝方志中记载玉米的省份比明代多了许多,传遍二十余省。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立国”思想指导下,玉米的种植被推向高峰,特别是粮食贫乏时代,它的高产量、多用途,让饥饿中的人们度过一道又一道难关。

如今,我们不再挨饿,在精食细粮造成的“富贵病”日益扩散之时,许多当年的粗粮重又回到餐桌,其中玉米就是佼佼者,它既可当主食来食用,还有一定的保健效果。中医认为,玉米性平味甘,入肝、肾、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健脾渗湿、平肝利胆功效,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胃功效。此外,还有降血压、降血糖功效,极适宜高血糖患者食用。例如,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一直都在喝玉米粥,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极少出现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以在富贵病高发的今天,多吃点玉米可以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另外《本草纲目》认为玉米可“调中开胃”,《本草推陈》则称其为“健胃剂”,并认为煎服有利尿之功。所以胃口不好,比如老年人、儿童、久病在床的人,多吃点玉米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玉米最常见的吃法就是将玉米磨成面后煮粥,东北还有豪放的大楂粥。与白面比起来,玉米比较糙,所以在当今高科技时代,人们利用现代食品加工先进技术粗粮细作,发明了玉米面条,它既保留了玉米的全部营养成分,又在口感上让吃惯了“细食”的人们增添了一道美食。上世纪九十年代,党和政府的农业产业化政策,将玉米面条的制作推向规模化。

利用吉林省敦化长白山地区的黑土地,进行无公害种植“小粒黄玉米”,在东北冷凉气候资源、昼夜温差较大的作用下,可有效的蓄积和保留营养成分,再精加工制成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的非油炸天然方便食品——玉米营养面。以玉米为原料,把粗粮精工细作后制成的玉米方便面,它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产品外表光滑,粗细均匀,浸泡后不粘糊、不断裂,口感柔软,润滑劲道,多种食法,快捷方便。

今后购买方便面,您多了一种选择——天然、绿色、健康


    关注 吉林佳粮玉米食品有限公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