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成就

 

第二节中国古代成就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秦汉至宋元千余年,中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各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

第二节 中国古代成就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秦汉至宋元千余年,中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各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天文历法、农学、医学、四大发明等多方面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天文历法

据《尚书》记载,早在尧在位时,就曾组织天文官员到四方观测天象,以了解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我国夏代就已经出现了天干纪日法。春秋时期,第一次对哈雷彗星进行了确切的记录,这比欧洲早600多年;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石申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战国时期中国已经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从而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的表演天象的浑天仪,著有《灵宪》《浑天仪图注》等;天文学家制定出了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书《太初历》。西汉记录了太阳黑子,被世界公认为是最早的记录。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虞喜发现了岁差,何承天得出赤道岁差每百年差一度的结论。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推算的回归年的长度与当今回归年的长度仅差46秒,他还第一次测算出交月点的长度(即月亮连续两次经过黄道和白道的同一交点所需的时间),与现今推算值比较,仅差一秒,即十万分之一。公元724年,唐朝僧人一行主持了规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测量,并经僧一行归算,得到了子午线一度弧的长,这是世界上首次子午线实测,僧一行编著有《大衍历》20卷,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这表明了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我国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写了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这比欧洲早了300年。郭守敬还改进和设计了大量的天文仪器,并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取得的研究成果与现今通告的公历值完全一致。明朝时期,徐光启变成《崇祯历书》。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是于明朝时期安装的。明朝的朱载堉(音yu)经过仔细观测和计算,救出了计算回归年长度值的公式,这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二、农学成就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以土地的黄色作为最尊贵的颜色,以“社稷”代称国家,这都表明了农业对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我国一向将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因此对于农学的研究非常重视,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氏族公社阶段,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原始农业,河姆渡遗址已发现最早栽培的稻谷,在仰韶文化中发现了粟及存储粟的窖穴。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各国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提倡因地制宜、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南宋陈旉著有《农书》详细论述了南方以水稻为主的耕作方法。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农书;王祯所著的《东鲁王氏农书》是我国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明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不仅涉及农田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加工、果树技艺等,还自始至终贯穿着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成为本书一大特色,可谓是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齐民要术》《农桑辑要》《东鲁王氏农书》《农政全书》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农书。

三、地学成就

中国地学研究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地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在《尔雅》《管子》等著作中也有地学相关的论述,班固在《汉书》中有专门的“地理”专篇,而东汉的《水经》记述了全国130多条河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水经》为刚要,对1250条河流的源头、支流、河道的地形、水文、物产、名胜古迹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晋代裴秀的《禹贡地域图记》与《方丈图》总结出了“制图六体”的理论。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成为隋唐图经图志和地志撰写的代表性著作。宋代的地志又出现了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欧阳修的《舆地广记》、祝穆的《方舆胜览》等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在地质、地理、气象、矿物、地图、水利等多方面丰富了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部涉及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也是很有特色的著作。明代徐霞客历经34年的时间,行走10多个省区,写出《徐霞客游记》,书中记载了各地名山大川的秀丽风景、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在学理上对石灰岩地貌的形成及成因进行了探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的研究岩溶地貌的人。清康熙年间,曾组织进行了一次全国规模的地图测试,编制成了精度空前、范围包括全亚洲的《皇舆全览图》。在河流水道方面,清朝有齐召南的《水道提纲》和傅泽洪的《行水金鉴》。清代在地理文献考释、文献辑佚、文献汇编方面,也都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库全书》收录的舆地图籍和王锡祺汇编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另外,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历代舆地图》和《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更是达到了传统舆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四、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在纸发明之前,甲骨、青铜器、竹简、绢帛等都曾被古人用来书写和记载文字,然而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些书写工具因成本高、效率低、不便携带等特点,急需改进。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但制造成本高,质地粗糙、数量少,因而无法得到普及。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提取植物纤维制成纸张,为书籍的普及和文化的广泛交流创造了条件。造纸术问世后,7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8世纪经中亚传到阿拉伯,到16世纪,纸张就已经流行于欧洲。

印刷术为书籍的印制与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我国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唐代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宋朝时毕昇在发展完善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改用锡活字,明代出现铜活字,16世纪出现了铅活字。活字印刷术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使人类文明大大前进了一步。

火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但火药的起源却与中国古代道家炼丹术有着不解之缘,由古代炼丹术士在无意中配制出来。唐朝末年,火药已经被运用于军事,宋代开始广泛应用,后来火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地区,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指南针的始祖是司南,宋代人们将磁石做成罗盘,首次用于航海,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指南针不久就经阿拉伯传至欧洲,使得麦哲伦和哥伦布的环球航行成为可能。

五、古代手工业成就

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先民在制陶业方面较为先进,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在商周时期,我国手工业就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重达875千克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发现的四羊方尊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到西周时期,手工业分工更细,号称“百工”。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中冶铁、煮盐和工艺品制作占有重要地位,此时我国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这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春秋后期开始用木炭做冶炼燃料,用皮囊鼓风,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和丝织品也非常精美。秦汉时期,冶铁开始用煤做燃料,纺织业开始使用提花机,纺织品以临淄和襄邑最为著名。至唐代时,宋州、毫州绢的质量居全国之首,益、扬、定三州以织造特种花纹的绫锦闻名。邢州白瓷、越州青瓷都很出名,唐三彩色彩艳丽、造型多样美观。北宋时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当、钧、哥、耀和景德镇等名窑名瓷。隋唐时期,我国能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两宋时,我国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北宋时金、银、铁、铜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位。南宋时,丝织品的花色品种比前代增多,蜀锦号称天下第一,元代时,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黄道婆为棉纺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明清时期,松江是棉纺织业的中心,苏州、杭州丝织业最盛,山西潞绸、四川蜀锦名闻天下。景德镇以花瓷为主,居全国制瓷业之首,冶铁采用焦炭作燃料,采矿用火药爆破法,河北遵化、广东佛山等地为冶铁中心。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造船技术。

六、建筑学成就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具有独立的发展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直至20世纪,中国传统建筑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被后世工匠尊为祖师爷,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以及东京洛阳城。两都宏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北宋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金代建筑的卢沟桥,以其坚固实用、美丽壮观而闻名中外。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七、史学成就

中国古代史学,可追溯至古代先民对远古英雄人物的传说。文字的出现为历史记载提供了必要条件,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历史记录。《尚书》《诗经》也记载了大量的商周时期所发生的大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世史书体裁多样,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和《汉书》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进一步发展。《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北齐书》、《隋书》、《南史》、《北史》等 13 部“正史”的编撰,是这个时期史学的重大成就。它们占了《廿四史》的半数以上。唐代刘知几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杜佑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典制体通史《通典》,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在这一时期,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家史、家传、谱牒、域外史等,都有很大发展,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裁也都明显的增加。

五代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继续发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代表了编年、纪传、典制三种体裁的通史撰述的新成就;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史书的杰作。《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等 7 部“正史”的编撰,以及对于当代历史文献的整理,也都反映出史学继续发展的势头。

明清时期,李贽的《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是这个时期的史学名作。对于历史文献的考订、整理、校勘和对于古史的考信,王鸣盛、钱大昕、赵翼、阮元、崔述等最为著名。

明代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合称为二十一史,清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此后加入《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经乾隆皇帝钦定,加入《旧五代史》成为二十四史。

八、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丰硕的成果,直到16世纪许多数学分支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数学强国。

中国数学的萌芽期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商代甲骨文的自然数已经使用十进位制,西周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之一便是“数”。西周时的商高是见于著述的中国古代第一位数学家。春秋时,九九乘法口诀成为士人的普遍知识,并且有了分数的概念。《墨经》中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几何学理论的雏形,把“圆”定义为“圆,一中同长也”.意思是:圆有而且仅有一个中心,从圆心到圆周上任何一点距离相等,这与欧氏的提法基本一致,但比欧氏要早100多年。

两汉开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算学著作和学者,标志着中国算学的正式形成。此后一千年间,中国算学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西汉《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书中最早的提出了勾股定理和开方算法;东汉《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九章算术》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关于勾股测量的计算等,它还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被历代数学家尊为“算经之首”。三国时期魏人刘徽的著作《九章算术注》不仅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且多有创造。其发明的“割圆术”为圆周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经他计算的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他还精确地提出了球体积公式的推算原理,被称为祖氏原理。

隋唐时期的国子监设有算学馆,《算经十书》成为算学馆专用教材,《算经十书》收集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10部数学著作。

宋、元时期是以筹算为主的中国古代数学的鼎盛时期,其表现是这一时期涌现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中国古代数学以宋、元数学为最高境界。在世界范围内宋、元数学也几乎是与阿拉伯数学一道居于领先集团的。

明代统治者由于实行八股取士,数学的地位大幅降低,自此中国古代数学便开始呈现全面衰退之势,但依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明代珠算开始普及于中国,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是一部集珠算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数学家徐光启向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学习西方数学知识,他们合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徐光启撰写了《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两篇著作,应用西方的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了中国的勾股测望术。

九、物理成就

在中国,自夏、商、西周起,随着手工技术的发展,物理知识开始积累。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中国古代物理学开始形成,春秋战国之际齐人所著的《考工记》记述了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墨子所著《墨经》中“光学八条”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墨经》在力学方面的论述也是古代力学的代表作,对力的定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物体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论述。

秦汉时期,形成一个发展高峰,东汉张衡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汉代王充的《论衡》在力学、声学、热学、光学、电磁学方面都有论述,成为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南朝祖冲之创制了指南车、水磨、千里船等多件机械。

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沈括《梦溪笔谈》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其主要成就是在声学、光学、磁学方面。至此,在西方控科学诞生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明末清初之后,科学技术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关注 常老师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