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一次洪水,全部幻想

 

当这个城市陷入海底,人们才想起被洪水支配的恐惧。每年夏天人与自然的斗争又是一个弥漫着暴雨的夏天,我国南方降雨...





当这个城市陷入海底,

人们才想起被洪水支配的恐惧。

每年夏天

人与自然的斗争


又是一个弥漫着暴雨的夏天,

我国南方降雨量打破历史记录。



在被洪水影响的武汉,受困者不得不乘坐皮划艇逃生

不仅仅在中国,

洪涝灾害每年都会让许多地区遭受巨大损失。

然而有位设计师却把洪水般到了自己所在的城市。
我们在抗洪

他却在荷兰,制造了一场洪水
2015年5月11日到5月13日,

阿姆斯特丹8英亩的博物馆广场被湛蓝的“海水”淹没。

此起彼伏的波浪将城市淹没,人们在海底穿梭。



设想自己在海底行走,

被湛蓝的海水围绕。



抬起头,

看见的只是茫茫无际的海洋,

这种美令人窒息。



水下的世界美轮美奂,

这是一座城市对于海洋的全部幻想。

也是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对于海洋的全部恐惧。



蓝色海水淹没整个广场,

不明真相的人们在海水中目瞪口呆。





这一切是发生了什么?

人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也有人拿出手机来拍照,

记录这千百年来担心着却又从未目睹的瞬间。



广场上的人们惊叹不已,

有人说:

“这太美了,但是让我不安。”





海水从城市上空肆意略过,

人们终于想起了荷兰被大海支配的恐惧。



从远处可以看到,

海水在城市里静静流淌,

曾经喧闹的广场似乎安静了下来。



事实上,

这是荷兰Roosegaard工作室推出的一项名为“Waterlicht”的灯光装置。



光源被安装在区域外隐蔽的角落,

蒸汽电机向空中缓缓吐出蒸汽作为光的媒介。

借助蒸汽的流动,

栩栩如生地将波涛翻滚的海洋带进了城市里。



设计师制作这套装置想展现

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

海水把荷兰淹没的景象。

那么:

素有低地之国之称的荷兰,

采取了哪些人工干预来对抗洪水?
居安思危的低地之国

长达千年的抗洪斗争
“荷兰”在日耳曼语中叫“尼德兰”,

意思是“低地之国”,

因为它的国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海平面。



自13世纪以来

荷兰人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大坝来抵御洪水



1953年,

一场暴风雨引发的洪水淹没了整个荷兰

造成了1836人死亡,

4.7万座房屋被毁





经过这次被洪水的蹂躏

荷兰启动了著名的“三角洲计划”

修建了更多更高的防洪坝。



然而到了2000年

洪水灾害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发严重

荷兰人意识到

更多更高的大坝

只能使城市在洪水面前越来越脆弱

像针灸一样,

空间规划师在荷兰的不同区域

采取不同的措施。





降低平原

降低洪泛平原

给高水位时期的河水更多的空间。





疏浚河床

疏浚艾塞尔河的河床

使之7.5公里的河道变得更深。



降低垂直防波堤,建设引痢坝在河里降低垂直防波堤,

和建造平行障碍栅栏,

易于在流域附近排出过量的水分。





消除障碍

尽可能地去除或修改河流里的障碍,

有助于为河水增加流速。





反向修建水利工程

将在河边的堤坝移向土地内陆,

使这条河可以在高水位时期流入该地区。

在气候变化无常的新时代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荷兰的许多城市

弹性应对自然灾害
面对灾害

一个城市最好的防守
灾害的隐患一直埋藏在城市各处

但只有到雨季时,人们才开始抱怨城市下水道问题。

荷兰治理洪水的历史使我们反思:

对于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群体而言,

有必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弹性城市



弹性城市

是指城市系统能够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

并且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区别于传统防范灾害的措施

弹性聚焦于增强一个系统面对多种灾害的能力,

而不是预防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

是我们设计师在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弹性城市的概念所能带给我们的是

灾害面前,人与自然交互关系的重新思考



在自然面前,渺小的我们所能做的

不应是“人定胜天”,而是“顺势而为”
\(○^ω^○)/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景一影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