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之辨

 

空气污染的日益加重让“雾霾“这样的词汇炒得沸沸扬扬,但实际上,雾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它们总是会并列出现呢?气...



空气污染的日益加重让“雾霾“这样的词汇炒得沸沸扬扬,但实际上,雾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它们总是会并列出现呢?

气溶胶(aerosol)

在我们区分雾霾之前,先来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比如说,什么是气溶胶?

美丽的地球有一件时刻变化的外衣——大气。根据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我们可以把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其中,对流层,也就是靠近地面的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 3/4,以及90%以上的水汽;大气中的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雹、雪等也都在此层内形成。所以,对流层是我们进行大气研究的一个重点对象。

按照各种组成在大气过程的作用,现代大气可以分为:1、混合气体——干洁空气,包括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氮等;2、共存的三种相态的水(水汽、水粒、冰粒);3、气溶胶——固态、液态或其他的小的颗粒子。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丁达尔现象”这个词,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特有的一种光的散射现象。如图所示,在自然界中我们也能发现不少类似的现象。但是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是溶胶(sol),即分散介质为液体的胶体分散体系;当分散介质变为气体时,为了加以区分,我们把这种分散体系称为气溶胶(aerosol)。


那么气溶胶有什么特点呢?

1、 和溶胶一样,气溶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分散体系,微粒在其中呈现悬浮状态(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会沉

降下来);

2、 仍然和溶胶一样,气溶胶中的微粒直径也是有特点的,主要集中在0.001~100μm(另有资料显示该范

围为0.003~100μm,但是让我们先只关注下数量级好了)。而我们关注的 PM10、PM2.5 则是指空气动力学直

径为 10μm、2.5μm 的颗粒物,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颗粒物就在气溶胶的直径范围内;

3、 定义中的微粒包括液体或固体微粒(particles),至于气体,个人认为也是有的,因为这些微粒可能不
是单纯的一个相,可以是多相的,气体也有可能参与构成。由此,大家要有认识了,简单地说我们吸进去的颗粒物是固体可是不科学的哦~

4、 气溶胶对大气化学、云、降水和大气辐射较重要。

雾霾之辨

虽然简单了解了气溶胶,但是气溶胶跟我们提到的雾霾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广义来说,雾霾都属于大气气溶胶的范畴,二者都是漂浮在大气中的粒子使能见度恶化产生的天气现象(说是污染现象或是灾害性现象……有时候也不为过吧)。虽然有所联系,但二者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大有不同。接下来我们就来对其进行一下辨识。

——雾(fog)

我们判断一件事物,最开始肯定是通过感官的,比如说看、闻、嗅之类的,对于雾霾,能见度问题,当然就是看了。不过为了表示一下理工科也可以文艺小清新,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古诗。

“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浮尘。乍若转烟散,时如佳色新。”
——南梁朝·萧泽 《咏雾》

不得不说,我们的先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还是很入微的。文学美感之后,接下来让我们用理工科的思维来赏析下这首诗。

“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浮尘”,由这两句我们可以得知,形成雾时的大气湿度应该是很高的,且其中包含有大量的颗粒物。事实也确是如此。理论上讲,起雾时的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但据观测,相对湿度达到 91%以上的时候即可观察到雾现象。另外,雾的形成过程中,水汽需要悬浮粒子才能形成凝结的液滴,这些悬浮粒子我们称之为凝结核。水汽在凝结核上凝结,形成的雾滴,就是我们最终看到的“映日似浮尘”中的“浮尘”。

“乍若转烟散,时如佳色新”这两句则表现了雾的飘动性和不均匀性。其中“佳色新”三字也说明,雾一般是呈现乳白色或是青白色。这是由于雾滴相对可见光波长足够大,其对光的散射与波长无关,综合效应为白色。同时,雾滴还会吸收光线,因此我们有时也会觉得雾天天空非常黯淡。

——霾(haze)

霾与雾的最大区别在于颗粒物和相对湿度。

前已提及,雾与霾都是漂浮在大气中的粒子使能见度恶化产生的天气现象。但是,形成霾的粒子却与形成雾的粒子有所区别,表现在两方面:数量和粒径。

我们所生活的大气中时刻都有各种细粒子存在着,假设空气中的水汽一定,当粒子数量多的时候,僧多粥少,每个粒子只能获得一小部分的水汽,这些粒子不可能成长太大;更何况,霾滴要想通过吸湿继续增长,必须要有足够的过饱和度,但这种过饱和度水平在自然界中并不容易达到,因此,霾粒子的粒径相对于雾滴是比较小的。


相对湿度也是区分雾与霾的辅助判据。不同机构给出的值不一样,但大部分都在 90%以下。

与雾不同的是,因为对水汽的要求不高,霾的均匀性很好,而且它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出现,不像雾有一定的时段性。霾粒选择散射太阳光,对波长短的光(如蓝光)要比波长长的光(如红光)散射强,所以,在暗的背景上会看到霾带有蓝光;但是在亮的背景上,尽管有其散射的蓝光,亮背景通过霾透过的黄光更强,因而总效果是霾色为黄色或是橙灰色。

以下为雾与霾的特征对照表:



雾霾之辩

至此,我们对雾和霾算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区分雾与霾?雾霾区分的意义何在呢?

从气象的角度来说,雾霾天气均属于视程障碍现象,目前对于雾和霾的定义都是由气象部门给出的。

http://standard.cma.gov.cn/u/cms/www/201212/06003608ijf4.pdf(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



此标准中由于将环境要素加进了霾的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污染本质。但标准仍然没有体现出雾和霾的交叉性,而且,气象部门没有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能力和规范,让人对标准的执行力产生怀疑。

从污染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人可能觉得除了能见度减低之外,雾似乎是没有污染的。其实不然。雾在形成过程中吸附了大量的污染物,同时雾滴表面也是发生化学、物理化学反应的良好场所。因此,在城市地区,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城市地区,雾不仅造成了视程障碍,还含有高浓度的污染微粒,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在公众注意力都集中在霾的危害的时候,雾的判定至少能让报告好看些。

当然,这就显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实际上,我们研究并且对雾与霾加以区分,是由于它们的组成和形成机理大为不同,同时二者之间也有联系转化。通过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掌握二者各自的特点,便于总结归纳以及应用于预报及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 李万彪. 《大气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2] 吴兑,吴晓京,朱小祥著. 《雾和霾》,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3
[3] 唐孝炎,张远航,邵敏主编. 《大气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 教学课件及相关网络资料


    关注 焦点思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