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近期发表的Scientific Reports(2)

 

Reconstructionofatmosphericsoothistoryininlandr...



Fine particulate (PM2.5) dynamics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1973–2013

doi: 10.1038/srep23604

从1973年到2013年,空气污染物中内直径平均为2.5微米的颗粒(简称PM2.5)的浓度显著增加了,本周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篇论文表示。这项研究发现PM2.5的增加和人口与GDP的增加正相关,并且表明人类活动可能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韩立建和他的研究团队使用气象能见度数据来确定1973年到2013年期间北京的PM2.5浓度,他们的结果显示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PM2.5对PM10的比例是71%,这意味着北京的空气污染对于健康的影响较为显著,并且年平均能见度随着PM2.5的升高而降低。

根据研究者的分析,在稳定气象条件下北京的PM2.5浓度从1973年到2013年出现了显著增加,而风速则相对稳定,表明人类活动是空气污染增加的主要责任人。研究者还发现城市化指标例如人口和机动车数量都和北京的PM2.5浓度显著正相关。研究者表示PM2.5浓度在2004年以后随着能源消耗和机动车数量增加的速度比2004年快了很多。研究者呼吁为了实现中国持续的城市化目标,需要更好的城市化策略以控制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APEC Blue”: Secondary Aerosol Reductions from Emission Controls in Beijing

doi: 10.1038/srep20668

本周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排放限制措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少二次气溶胶的前体物的水平——例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能够有效的抑制二次颗粒物的形成(二次颗粒物是指由大气中一些气态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化学转化或物理过程而生成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是PM2.5的主要来源。),在会议期间减少了空气污染。

为了保证2014年APEC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工厂和高排放量的发电厂都被关停了。建筑施工也停止了,从11月3日起道路上的车辆数目也受到了限制,直到会议结束。

孙业乐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北京气象铁塔不同的高度进行了同步的气溶胶粒子测量,从2014年10月15日起,到2014年11月13日结束,他们发现APEC会议期间二次气溶胶的水平有了显著降低。研究认为这一降低与相对应的二次气溶胶颗粒物前体物水平的减少紧密相关,前体的减少让二次气溶胶减少了两到三倍。但是地面的一次气溶胶水平却没有明显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本地重型车辆排放,烹饪和生物质燃烧的存在带来的。

研究者认为“APEC蓝”的实现,主要是由于排放控制显著减少了二次气溶胶的作用,虽然山谷间的微风循环也发挥了一些作用。


    关注 大气化学青年学者论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