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微课堂

 

针对“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本期焦点微课堂有幸邀请到学院的何立波副教授、师丽娜教员、王敏教员三位教员,他们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分析事件的真知灼见将引领大家以一个更加全面、理性的视角去看待这一焦点问题!...



针对“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本期焦点微课堂有幸邀请到学院的何立波副教授、师丽娜教员、王敏教员三位教员,他们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分析事件的真知灼见将引领大家以一个更加全面、理性的视角去看待这一焦点问题!

首先有请军政部人文室主任何立波副教授给我们进行第一堂授课:

何教员: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结合自己几十年的阅读经历,针对“碎片化阅读”这一颇具争议的焦点话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有讲的不到位的地方,请同学们批评指正。

随着人类信息量、知识量的迅速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一种快速、便捷,能在一块块“碎片化”的时间中进行阅读的读书方式正逐步占据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阅读时间短,当代人们面临的“阅读困境”给予“碎片化阅读”极大的生存空间。

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讲,我是倾向于体系性的深度阅读,也就是一些比较经典的著作阅读。还记得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时那份源自内心的文化庄严与敬畏,还记得读陈忠实的《白鹿原》时眼前掠过的无尽黄土与山风……阅读作为一种精神层次的独特体验,是不应该被外界时代的某些因素所阻挠与打断的,因为它关乎人类本质的生活需求,即对精神层面的探寻与追求!

学 员:可是教员,我们的时间基本上都是碎片化的,阅读在时间上是没有保障的呀!

何教员:你这个问题说的很具现实意义,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学员为自己的阅读设下的“心理屏障”:即我不阅读,是因为我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阅读。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里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不得不提,就是“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不等于“阅读内容的碎片化”。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内心的切实体验,而不是死板的反映在时间的连续上。如果一个现代人确实想去体验阅读,他所面临的问题就会转化成:面对时间的碎片化,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延续”阅读的完整性。比如可以在读书时做些摘抄,甚至可以把自己脑中短时间内接受到的信息整理成自己喜欢的文字,增强碎片间的联系。方法其实有很多,只要你们把阅读、增长知识确实看作提升自己的手段,阅读的碎片化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学 员:教员说得很有道理,那么针对阅读不知您有没有具体的建议?

何教员:书不在多,在于精。建议大家每个学期至少读完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细细体会其中的感受,积少成多,时间的积累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书不在多,在于精”,相信何教授的授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接下来,有请人文室师丽娜教员从另一角度,给大家进行授课:

师教员: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就“碎片化阅读”这一问题进行交流,首先我来谈一谈我对它的一些直观看法,“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在我看来确实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内容的广度传统书本或许永远无法达到。我们通过碎片化阅读能获得很多新鲜的、时代性很强的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比如说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些我感兴趣的内容的时候,我就会利用网络去查找一些与之相关的东西,这种阅读方式能扩大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但这样的阅读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针对学员来说,大多数同学把精力花费在刷朋友圈上而不是学习有益的知识上,使自己难以沉下心投入到书本中去。更有一些同学喜欢跟风去转发一些低俗的或者是别有用心的微博,潜移默化地被网络上的消极价值观所影响,这对其个人的成长极为不利。

学 员:教员能说一些具体的例子吗?

师教员: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心灵鸡汤”之类的文章,这种文章虽然讲述了一定的道理,但却好像一把刀子,割裂了人们对于人生的感悟,也割裂了自身的成长过程,它所讲述的道理很难转化成读者自己的心灵体验,这其实是一种内容上的深层“碎片化”,使人们丧失了自己内心的体验。但读一本经典却不一样,它需要你去不断地去思考、去咀嚼其中的话语,相对于“心灵鸡汤”它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去体味人生、感悟人生。所以我认为,读“心灵鸡汤”不如读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

学 员:教员的话很是深刻,令人发省,那么请问教员我们应当怎样倡导同学们来阅读经典呢?

师教员: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社会应当营造崇尚经典,阅读经典的风尚。前一段时间的国学热就非常好,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只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尊重国学,提倡国学,传统文化经典才有生存的土壤,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国民造福。第二是教员应当引导同学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学生不愿意去读经典,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觉得经典太枯燥,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员用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发现读经典的乐趣。第三是同学们应该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找到经典中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找到读经典的乐趣,同学们才能真正从经典中获益。

“心灵鸡汤就像一把刀子,割裂了人们对人生感悟”,师教员的话语很是犀利,接下来,有请图书馆信息情报室王敏教员,从信息的真实性这一角度给大家带来一场精彩授课:

王教员:大家好,“碎片化阅读”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争论已久了。“碎片化阅读带来很大负面效应,使信息娱乐化、肤浅化。这些信息既不能对人们的知识结构有所裨益,也不能使人们对问题提出深刻独到的看法”,这是大多数“碎片化阅读”的反对者的评价与论断,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有一些片面。其实“碎片化阅读”并不完全是“浅层阅读”,“碎片化阅读”指的应该是一种非线性的,不成体系的阅读方式。这与阅读的深浅是没有关系的,我们不应该仅抱着一种消极的心态去看待这种阅读方式,而是应该以从中学到真正的知识为目的,客观地去看待它。

学 员:教员说的对,要想清楚地看出一个事件的本质,保持一定的客观性是必不可少的。

王教员:前些日子,我在和同事聊天时,大家谈到一篇网上关于“地暖”对人体存在很大伤害的文章,都认为其中观点很是犀利。结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无意浏览网页时,竟发现这篇文章和另一篇关于电磁波危害的文章很像,认真比较才发现,原来两篇文章除了题目不一样外,内容几乎如出一辙。由此可见,有时通过“碎片化”方式获得的信息并不“靠谱”,很多像这样的文章都存在着不真实的现象,很容易给大家造成误解。

相反经典名著却不一样,它们往往包含着伟人们深刻的“人生体验”,这些阅读将会带给我们一种“厚重”的阅读感受。我们图书馆最近开展的像“阅读季”、“读书月”等此类的活动,提倡大家去进行一些深层次的阅读,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员对于阅读的兴趣爱好,让大家通过对一些经典深读、细读,体味经典之中那份“厚厚的真实”。我相信这是比“碎片化阅读”更高一层次的阅读体验。

学 员:王教员说的和前面两个教员的一些观点有些不谋而合,同时也趋于全面,针对碎片化阅读不知教员有无一些合理建议?

王教员:对学员来讲,一是要正确看待碎片化阅读。我们用不着抛弃碎片化阅读,而要对其保持足够的警惕与冷静,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训练,减少对朋友圈、微博的依赖甚至沉迷。二是要有意识地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长文和积极融入社会。坚持高质量的阅读能够让人会思考、会反省、有思想、有精神底色。三是要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素质,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这里特别强调信息的鉴别能力,比如在阅读网络信息时,在扩展名为.org.ac.gov.edu平台下的文章比.com.net等商业网站中的文章可信度高很多,在日常的阅读中多思考、不盲从是当代社会对年轻人提出的必备能力。


    关注 焦点思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