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有声书:碎片阅读的最佳选择

 

有声书作为数字出版领域甚至整个出版行业增长最快的板块,已是确定无疑的了。那么,有声书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它为什...

有声书作为数字出版领域甚至整个出版行业增长最快的板块,已是确定无疑的了。那么,有声书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它为什么能风起云涌?一分为二地看,其不足之处又在哪里?从市场角度分析,有声书站在“风口”有哪些必然性?


用眼阅读与用耳听书的pk
在8月举行的上海书展上,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总结,有声书都是其“n大亮点”中排名靠前的。书展期间,较引人注目的是国内两大有声书开发商(在线音频公司)的pk:一个是蜻蜓FM,宣布与掌阅科技、酷听听书等有声书内容版权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一个是喜马拉雅FM,宣布与中信出版集团、中南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果麦文化、企鹅兰登等出版商在有声改编、IP孵化、版权保护等方面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如果对国内有声书市场的火爆态势还没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以下这组数字当能说明问题:《鬼吹灯》与《盗墓笔记》是传统出版市场上最热门品种的代表,其图书销量是百万甚至千万册级别的,但在“收听人次”这个新的量化标准面前也要瞠目结舌。据蜻蜓FM在上海书展上的披露,《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的在线收听人次分别为15.2亿和24.6亿,有声书的“风口”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与喜马拉雅FM相比,蜻蜓FM是暂居国内第一的在线音频公司,其用户已达2亿,日活跃用户为1000万……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声书市场的出现是需求旺盛的结果,这很容易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目前,现有的电子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已不能完全适应广大读者的碎片阅读需求了,这让有声书应运而生。碎片阅读也需要提高效率,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以及对健康阅读的需求,促使碎片阅读市场也需要精耕细作,深挖潜力。
从生理上看,用眼阅读与用耳听书,两者对信息接收的快捷程度,后者明显占上风。但从对知识消化吸收的角度看,则要反过来,眼部阅读比听书更占优势。而现实情况是,当下的碎片阅读特点是信息化、故事化占主流,这让眼部阅读的话语权缩小了,因为这两种阅读的消化吸收难度极小。信息化阅读的特点,指的是人们通过手机、网络来阅读天量信息,以充实碎片化存在的业余时间。或者不叫充实,叫打发时间更确切些。接受信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文本阅读的巨大需求。但通过碎片阅读,只能接受以故事讲述为主要形式的内容。图书市场流行“说故事”,绝不是毫无来由的。在纸质书市场如此,在电子书、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市场也是如此。目前流行的信息化、故事化碎片阅读形式之所以能占据主流,就是因为这两种形式在内容吸收上更迅速,不用耗费太多脑细胞,能被快速用来充实不知该如何打发的碎片时间。在信息化、故事化的数字阅读潮流中,在大多数人只能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现实情况下,用耳听书比用眼阅读的优势要明显得多。
碎片阅读似乎有着自己的特点:碎片阅读的内容(信息、故事)大部分不怎么耗费脑细胞,这让眼部阅读的优势要打个对折。只有在图片和影像的阅读需求下,我们才有必要求诸双眼。在纯文字阅读环境下,眼部阅读的必要性荡然无存。更何况,有声书(听书)还能营造出令人满意的声效环境,这为听书的市场优势又加了一分。这种将眼部阅读在碎片环境下的功效贬低得一无是处的分析,肯定会令人生疑:在对信息和故事内容的吸收上,无疑看比听在感觉上要强很多,也惬意得多,这种常识难道是错的吗?当然不是,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话题,即当下的碎片阅读环境。


当有声书遇到碎片阅读
众所周知,当下的碎片阅读环境并不好。或者一语概之,当下的碎片阅读多半是在晃动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公交车和地铁上),这对视力的损害即便不会立刻显现出来,其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而且这种损害不可逆。但是,钟爱碎片阅读的人们似乎已习惯了“晃晃悠悠”的数字阅读生活,不以为怪。国内曾有健康专家针对这种晃动的数字阅读现状进行过分析,认为长此以往(甚至只需要几年时间)损害的不仅是视力,还会进一步通过视神经将损害延伸到脑神经。我国每年的国民阅读调查中,对数字阅读的现状有着详细的多角度描述,但有一点没进行调查:数字阅读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的。若进行调查的话,结果想必会令人吃惊:晃动中的数字阅读所占的比率可能会在50%以上,这还是保守的数字。
如果摆出上述现实,有声书的优势又进一步彰显了。在晃动的数字阅读环境下,听书比之看书在健康层面上处于压倒优势。不管是听信息还是听故事,在晃动的路途环境中都是最佳选择,不会损害到什么。虽然当下选择听书的人还不占据主流,但是潜力是无穷的。从健康角度讲,听书的选择在碎片阅读环境中当仁不让。从阅读吸收的角度讲,则更是如此。有声书开发商提供的内容虽只是故事,而没有新闻,但从上述所举的例子:《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在蜻蜓FM上的在线收听人次分别为15.2亿和24.6亿,也可以说明一切了。对这种故事化的通俗阅读,看与听的区别鸿沟基本上没有了。更有甚者,听书在打造过程中还会在朗读者的优选、故事环境的声效配合方面让阅读效果进一步提升。
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不需要占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完成阅读行为,大大减少了阅读行为的时间成本。因此,在听书的同时还可以从事其他简单事务,如锻炼、做家务、赶路。毕竟,像《鬼吹灯》《盗墓笔记》这样的故事内容,在消化吸收上的难度近乎“傻瓜型”,不需要过于聚精会神。从阅读生理的角度出发,有一种观点认为:听的东西记得牢,比看的东西印象深。即便表面上没有看来得快,但实际上的记忆效果要好很多。进一步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其实当我们阅读文字时,内容在被脑部吸收之前无一例外是要经过默读这一环,当然这种默读是不经意的。眼部对文字的扫描与同步进行的默读都在瞬间完成,之后再进入脑部完成消化吸收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用眼睛阅读文字时,同时也通过默读在听,只不过常人未加注意罢了。所谓听书,本就是人类阅读行为中的天然诉求。


弱点掩盖不了主流
当然,听书也有其弱点和局限。比如,朗读者的音频和节奏未必适合受众平时的默读习惯,但这种弱点和听书的优点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再如,听书只适合文学故事类,不适合学术类、哲学类等思辨性内容。不光是在晃动的数字阅读环境下不适合,在固定的空间场所也不适合。听书的节奏(朗读者的音频快慢)是固定的,即便很多听书软件可以调节朗读的快慢,但总体而言受众是被动的。这就意味着受众在听书时有时必须被动跟上朗读者的节奏,不能走神。如果必须要如此聚精会神地听书的话,无疑违背了碎片阅读的休闲、随意的宗旨。即便可以随时倒回去重听,受众也接受不了其烦琐。因此,听书的内容品种着落于通俗易懂的大众阅读(故事类)上就是必然的选择。
我们在阅读思辨类文字时,往往会一读三思,听书再怎么发展,想必也无法适应这一点。好在没有哪个受众会选择去听学术类内容,即便能听,也是去听最好懂的通俗历史、科普。因此,在未来的听书内容开发方面,不妨将知识普及类作为下一个发力点,做到“没有最科普,只有更科普”。而随着听书自出版的一步步成熟,将来草根学者说不定可以将创作的普及性知识类有声内容,上传到第三方平台来让受众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从阅读学的角度,关于阅读有声书(听书)到底算不算真正的阅读,有不少争论。在国内,各个层面的阅读率调查肯定是不把其计算在内的,但在国外则不然。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在上海书展期间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就指出,在美国和欧洲,有声书“阅读量”已被计入国民人均年阅读量统计之中。因此,将“阅读”概念从传统进行新的扩展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图书馆界,大多已将讲座、展览、真人图书馆、表演划入阅读推广的一部分,那么以此推理,阅读有声书(听书)自然也应算是阅读。推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的目的,无非是让大众汲取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进而提升素养,这与有声书(听书)的市场诉求是不矛盾的。更何况,现在早已是个“立体化阅读”的时代,再争论有声书阅读(听书)到底算不算阅读似乎意义不大。
有声书(听书)的前景是异常广阔的,其动力源泉是顺应当下不断变化的数字阅读环境,更是为适应忙碌的21世纪的工作和生活。碎片阅读既然是不可逆转的阅读大趋势,就要加以正视,不断探索新的适合读者阅读的形式,对此有声书(听书)正逢其时。



昆明图书馆

微信:kmpulib
快去关注了解最新资讯吧!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昆明市图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