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3月总结--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好不好?有什么问题?...




这是小为为妈更新的第77篇 原创文章

三件事
本月实绩


采集数据截止到3月31日
学习心得
一直以来,我都被“没时间”所困扰。作为一个职场妈妈,工作和孩子已占据我的大部分时间,在余下不多的个人时间里,想做的事情却很多,如果做不完,我就会感到焦虑。但焦虑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去找寻适合的解决方案。后来,我想明白了,是自己被思维定势所影响,为什么一定要找完整地时间去学习?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有什么问题?

一、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好不好?有什么问题?

其实,我觉得没有所谓的好不好,只有适合不适合。如果有完整的时间,那是再好不过的,但是实在没有,就抓紧一切可以利用地时间去学习。但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学到碎片化的知识,有用吗?

1、罗胖在罗辑思维的最后一期视频节目《我们这代人该如何学习》中提到:

美国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一生的知识积累就是,在查找一方面资料的同时,意外地看到了另外的资料,这就是我的学习。罗胖总结:这就是碎片化的学习。

2、薛兆丰老师 在“得到”直播中也提到

碎片阅读是很好的,因为即使我们系统的学习,收获的知识也是碎片的。

其实,读书应该是问题导向的,有了问题,再去读书。

3、吴伯凡老师也提到

我们不能学会了游泳再下水,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总是开始于碎片化的不全面的认知。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都是一个不断的试错,不断的迭代,以比较小的代价,非致命的代价去犯错误,然后在这些错误当中获取真知。凭着这些你积累下来的很可能仍然是很片面的认知,你去跟人,跟事打交道,去验证或去证实和证伪你的认知,这样一个个的快速循环,你就可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相对靠谱的认知。可以说认知的形成很像是一个拼图游戏,我们不可能获得了一个完整的认知之后再去跟世界,跟人打交道。

三个老师的观点,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认知。我以前总想先搭建知识体系,然后再去运用,但是这样的做法,不如现学现用来得有效。而且我感觉“知识体系”这个概念太过宽泛,不如吴老师提到的“知识拼图”更为合适。因为自己每天学到的知识,就像一块块拼图,散落在各各地方。那么,如何把我的“知识拼图”拼起来呢?

二、如何进行碎片化学习?

我总结自己拼“知识拼图”的方法是:搜集&串联→ 运用→更新

1、搜集&串联:我会把学到好内容加“标注”,然后归类存放。例如:就像上文引用的几段话,我的笔记标注是“碎片”,存放在电子笔记中。如果以后再看到关于这个主题的其他观点,我还会继续添加。等需要写这个素材的文章时,搜索关键词“碎片”,各位老师的各种观点,一目了然。

这项工作,我每天都会做,因为这样做,心理会觉得踏实,清楚自己学到的内容,还能根据这些内容,做一些延伸思考。积累多了之后,一个主题,多角度地分析,再进行串联,更具学习和参考价值。(关于串联的详细介绍,请参考《17年2月总结—串联》)

2、运用:我觉得目前对于自己,最好的运用方式就是写作。我可以在写某个主题时,直接引用老师的观点,或者通过老师的某个观点,自己再做思考和延伸。

3、更新:我不能保证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如果错了,及时更正或调整。而且自己看到的内容,不够全面,所以需要心存“怀疑”。万维钢老师总说,某本书的观点是一家之言。或许因为他是物理学家出身,所以更具科学思维。但这也提醒了我,应该辩证地看问题,随时准备更新认知。

本月小结
这个月,我觉得最受益的就是罗辑思维的最后一期视频节目《我们这代人该如何学习》,特别认同里面的一个观点“和牛人在一起,这是最好的减轻知识的总体负担的方案”。以前没有这些专栏,自己看书那会儿,确实很随意,想起来什么看什么,或者就买别人推荐的书,找自己感兴趣地读,针对性不强,总结那个时期的学习是:多、杂且效率低。但是后来,跟着笑来老师、古典老师等牛人学习,采用专栏+延伸阅读地方式,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通过输出(写作)倒逼输入。不过,在写作初期,我没有自己的观点,写作风格是大量引用+仿写,后来看得多,写得多,发现脑子里的墨水确实多了,这才开始慢慢有些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现在学得还是比较浅显,基础知识储备也欠缺,关键是主题阅读做得不好。所以,从4月开始,进入自己的主题研究式的学习阶段。



相关延伸阅读:

17年成长主题--积累

17年1月总结--认同

17年2月总结-串联


    关注 小为为成长日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