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论坛】历史不是象牙塔中的粗笨家具

 

眼下,历史学科凋零,各大学的历史系,如果不改成旅游学院,基本上就招不到生。即使个别顶尖大学,如北大和北师大,有全国最好的历史教授、丰富的藏书,优秀的学生也日渐减少。在某些有权势者看来,做历史的,如果不能给大佬做传...





眼下,历史学科凋零,各大学的历史系,如果不改成旅游学院,基本上就招不到生。即使个别顶尖大学,如北大和北师大,有全国最好的历史教授、丰富的藏书,优秀的学生也日渐减少。在某些有权势者看来,做历史的,如果不能给大佬做传,也不能为地方政绩修史,基本上就没有任何用处。在一般老百姓眼里,历史既不能当饭吃,历史学者也没有手艺换饭吃,当然就是无用。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一听说历史两字,则避之唯恐不及。费尽了牛劲,顶多也就是找个文秘之类的工作。
然而,反过来,社会上历史类的书却相当好卖。通俗历史写作,不仅在网上走俏,在线下也大行市利,一些网络写手出身的历史写作者,如当年明月、赫连勃勃大王、王外马甲、萨苏等等,都迅速成为文化名人。由于他们的带动,一些书写形式稍微轻松一点的史学家,比如高华、杨奎松和沈志华等人的著作,也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有的还成了畅销书。
一方面历史没人学,一方面历史写作却在走俏。如此大的阅读市场,居然无法拉动这个学科的复兴,令某些大学者每每感慨后继无人。这现象很吊诡,但其中却有道理。现在走俏的历史写作者,说起来都是外行,多数都是业余爱好者,能写,也乐意写,居然写出了头。他们的成功,只是刺激了更多的业余史学家奋力书史,以求一战成名。但学院历史却依然故我,安步当车,一丁点危机感都没有。每每看学院派的作品,还是枯索无味,面目可憎。虽然,只要耐下心来,具有中学的文化水准,都可以读懂,但却一点意思都没有。有的貌似有点理论,却艰深得令人发指,读起来有如天书。
其实,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历史民族。试问,有哪一个民族,有过如此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从《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到二十五史,还有与之相配的通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籍,至于野史笔记,就更是多得堆成山。文人笔记,书史者十之八九,任你是谁,只要动笔,就多半会写到史上面去。除了文人书史,还有大量的民间说史。中国小说戏剧诞生,就伴随着讲史,从北宋平话开始,讲史部分,就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当年的瓦子勾栏,竟然多是讲史的场地。前些年我去贵州,到了安顺,看到所谓屯堡人的地戏,发现居然从头到尾,都是在讲历史,从武王伐纣到大明英烈,一部部历史故事,完整地叙述下来。发明地戏的,都是当年的屯军,他们来到这个人地两生的荒蛮之地,与家乡远隔,与自己的文化母体远隔,只能用这样的戏剧来传承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历史。这些文化不高的官兵,为了不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选择了记忆历史,选择了说唱和表演。
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如果一个民族失忆,或者记忆完全走样,那是活不好的。有人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国教,历史就是宗教。不管多大的人物,都担心自己的行为被人记录下来,惹后世唾骂。当然,一代代企图篡改历史的“大人物”,虽然在世的时候十分嚣张,十分成功,最终还是徒劳一场。
当然,话说回来,书史者,要能承担民族的重任,还是要写得好看一点。自古文史不分家。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史家无文,写出的历史,就只能是象牙塔中的粗笨家具,既上不了博物馆,也摆不到百姓家里,百无一用。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总第178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史天地


↓↓↓点下面“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 文史天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