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古人房子的那些事儿

 

从古到今,房子一直是中国人关心的大事,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人民的生存梦想。在古代,住房照样是个大问题,甚至名人对房子也是一肚子苦水。...



从古到今,房子一直是中国人关心的大事,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人民的生存梦想。在古代,住房照样是个大问题,甚至名人对房子也是一肚子苦水。

古代公务员都是无房户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朝廷官员根本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房子。秦朝官员的工资,实行“秩石制”,直接发粮食当工资。官员职位越大,也仅仅意味着他能领到更多的粮食。从西晋开始,为优待官员,才正式按照官品占田。但唐朝末年之前,一旦官员退休,在职时的俸禄一律停发,朝廷发的地也得还给皇帝。唐末以后,退休的官员有幸能领到一半的俸禄,但退休后的住房问题,政府还是不管。南宋还规定凡各级地方政府官员休官后,三年内不许在任职地居住,倘在当地有亲属,或置有财产,三年以后也不许居住,违反者处一年徒刑。为了方便,许多官员就直接把家安在了条件相对优越的衙署里。异地做官,则举家搬迁到新宿舍。如果不幸被淘汰出官场,那就想办法另谋生路或者回老家过日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代公务员一退休就无家可归。有些人家里本来就有土地,从来都不用发愁住房问题;皇帝高兴了,也会赏赐给官员土地和房屋;另外,假公济私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晋书》中就记载,先前的官员调任,将政府借给他和家属居住的官邸据为私有,新官上任,只得重建。

古代京城的房价照样高

古代的京城里,房价照样高。北宋士大夫王禹偁在《小畜集》中写道:“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熏戚世家,居无隙地。”说的就是京城房价非常高,简直赶上黄金,如果不是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在京城很难拥有自己的不动产。南宋哲学家朱熹则说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的时候,首都住房非常紧缺,国家干部都买不起房子,许多身居庙堂的高官都曾有过“蜗居”或当“房奴”的经历。直到宋神宗即位,给高级官员盖了福利房以后,宰相们才算有了窝。普通市民就更不用说了,买不起小房,租不起大房,只能做蚁族。陶穀《清异录》记载,当时有四户人家局促在一个小院子里,每家住一个小房间。孩子们没地方睡觉,就在空中架一块木板,或把箱子叠拼起来当床。

唐朝卢怀慎的简陋住宅

唐玄宗时副宰相卢怀慎住宅之简陋令人咋舌。一次他休病假,同僚宋璟、卢从愿等去他家探病,但见“器用屋宇,皆极俭陋”,卢怀慎“卧于弊箦单席,门无帘箔,每风雨至,则以席蔽焉”(《明皇杂录》),堂堂大唐的副总理就躺在一张破席上养病,大门上连一副像样的门帘都没有,就靠一张破席挡风遮雨,可见其居住条件之恶劣。

白居易存钱十年住郊区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28岁考中举人,29岁考中进士,32岁参加工作,是当时的正九品“校书郎”,也就类似现在的一个处级干部。身为唐朝有编制的公务员,白居易工资不低,每月一万六千钱。白居易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草屋,他的正常开销大概有七千五百钱,剩下的八千五百钱他都好好存起来。就这样存了十年,他还是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没办法,他只好跑到陕西的渭南城置了套房产,平时在长安租房上下班,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如同现在大都市的部分白领,在郊区买房不住,而在城里租房上班。

韩愈为官30余年才买房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官职比白居易还高,他在长安为官30余年,官居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还兼任吏部侍郎,相当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然而,就是这样的省部级高官,在晚年才买了一处小户型住宅,但他却很知足:“始我来京师,止携一卷书。辛勤三十载,已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为我自有余。”

韩愈画像


杜甫在成都盖茅草屋住

“诗圣”杜甫也买不起房。安史之乱后,潦倒的杜甫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在成都盖起了一座简陋的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可不料一场大风不期而至,紧接着,连阴雨也悄然到来,狂风卷走了他屋顶上的几层茅草,屋顶不断地漏雨。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他挥毫写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后来不得已只能住到一条破船上了此残生,过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生活。
国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欧阳修胡同里面租房住

欧阳修考中进士后,到了中央工作。他工作了好多年,始终没买上房子。他给朋友写信说:“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意思是在京城工作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混上自己的窝,一直在小胡同里租房住,可见他长年蛰居在一条小胡同里,是个典型的租房族。\

苏轼借房给儿子办喜事

苏东坡当了多年的高级“京官”,却无缘在京城拥有自己的“不动产”,只是在其他小地方买了几套。他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新房,苏东坡很着急,最后还是借了一个朋友的房子,才算把喜事办了。当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东坡先生是廉洁自律的清官。

苏辙晚年买房耗尽积蓄

苏辙在眉山老家旧宅里住了18年。等到他和哥哥苏轼考中进士,爸爸苏洵也做了十来年的官,在京城却没能置上房子,任由兄弟俩借住公署。后来苏辙、苏轼的妻子和孩子也来到京城,加上丫环保姆,一家老小几十口,公署里住不下,苏洵才去租了一处宅院。直到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苏洵没有给儿孙留下一处房产、一块土地。

父亲过世后,苏辙守孝3年,再到京城做官,已经31岁,直到70岁那年才买上房子,而且不是在首都开封买的,是在开封南边的一个城市许昌买的。元符三年(1100年),苏辙回河南许昌定居后,狠狠心拿出攒了大半生的工资,卖掉一批藏书,花了几年时间,陆续买下“卞氏宅”“东邻园”“南园竹”,又改建、扩建,置了一处百余间的大院落,安顿下全家老小。不过房子有了,他一生的积蓄也耗尽了,“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于是苏辙又自责“我老不自量”,到了这把年纪还来做房奴。
苏辙画像


    关注 文史天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