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的消失

 

......不管最初是否有意,从结果来说,“厌恶什么”就是“我要变成什么”的意思了......到了没有什么可厌恶的时候,也就完美了.........





很厌恶上海高架路上那些狂按喇叭,见缝插针,赶着去投胎的小车驾驶员,厌恶久了就变成反省了——我怎么连个投胎的地方都没有?反省多了又变成羡慕了——有个投胎的地方真好!羡慕深了自己也变成了那个原本自己很厌恶的家伙——赶紧加入赶路的队伍中去,说不定赶着赶着就发现投胎的地方了。

不管最初是否有意,从结果来说,“厌恶什么”就是“我要变成什么”的意思了。照这样,厌恶狗就是要变成狗,厌恶猪就是要变成猪,如果厌恶的情绪终究不能抹杀,一定要找个出口,我还是多多厌恶王石和彼得·蒂尔们吧,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前些日子听一家公司的老总聊到他们公司的人事安排时,他流露出了对自己之前用错人的不爽,并问我对他之后做出的人事调整的决定有什么看法。虽然我对他之前和之后的安排都不太欣赏,但还是很迅速的回应说“您之前和之后的安排都是无可非议的,我完全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讲这话时的真诚态度令我自己都感到有些惊讶。我很厌恶类似的外交辞令,却发现自己用得越来越顺了。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告诉我,对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说“你有病”的才有病,最后治不了别人自己还得逃跑。以据我所知的这位老总的思维方式所做出的那些决定并不让我感到意外,但我若说不苟同也影响不了他已经做出的决定,而且可能会使双方都感到不快。电影《Before We Go》里有句台词“不能让你爱的人决定你爱的方式(You can’tallow the people you love to determine how you love)”。句子的里的“爱”可以被替换成各种表示对某人的情感情绪或行为的动词,如“不能让你厌恶的人决定你厌恶的方式”。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战国策·秦策五》)的意思是:曾经有一百个人让我感到厌恶,现在我对其中的九十个厌恶不起来了,但这只是消灭了我一半的厌恶,让自己对剩下的十个也不要厌恶是很难的事情。到了没有什么可厌恶的时候,也就完美了。

好几年前在东京接受某公司国际人才培训中心的自我激励的培训,讲课的老师每次都是喊着“我为改变世界而来”进课堂的,跟在他后面走的两位助教也喊着“我为改变世界而来”,但显然有气无力。我当时想,这位老师连自己的两个助教都没有激励起来,还牛逼哄哄的说要改变世界,不靠谱。不过听他讲课还是很开心的。

过了那么多年后的现在,他讲课的内容我早还给他了,唯有这句“我为改变世界而来”挥散不去。

最近我发现自己确实改变了这个世界,很少听到后面车辆的喇叭声了。很多人跟我讲一些日常琐事时显得有些激动,表情比内容要夸张很多,即使这样我也常常听不进去。

原来不是我曾经厌恶的那些司机越来越有礼貌了,而是我的听觉越来越差了。不管怎样,从结果来说,厌恶消失了。

xingfudotname

幸福点那么




和幸福有关或无关的想与不想。


    关注 幸福点那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