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九天,百鸟齐鸣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对于中国电影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多多少少听过吴天明这个名字。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和当今众多知名导演当年的横空出世都离不开他在幕后的辛劳。2013年,吴天明导演因其对中国电影的卓越贡献获得了金鸡百花评委会特别奖。2014年,吴天明导演因病离世。他的遗作《百鸟朝凤》最近在影院公映。虽然排片场次很少,但也好过没有。

影片讲述了一个西北农村民间唢呐艺人传艺守艺的故事。这是一个描写“傻”人守拙的故事。影片大致可以分为拜师,初学,传声,落寞的段落来看。

在传声之前的段落里安插了众多自然的细节凸显师父的外冷内热和游天鸣本性的敦厚淳良以及执拗坚持的个性,比如开场拜师时父亲摔倒急哭,河边练吸水不顾大雨,感觉师父看不上自己偷跑回家又怕父亲失望再回去,大火里抢唢呐等等。如同大多数师父徒弟的故事一样,在故事中间,游天鸣有了一个天赋更好的师弟,但没有他的韧劲儿和坚持,最后没能被师父选中作新的班主。

传声仪式成了影片中间的小高潮,也成了影片的分界点。仪式上,师父重天分更重德行的标准使得影片前半部描写的旧式学艺的部分变得完整。少年游天鸣的学艺之旅就此告一段落。

但是影片没有结束。紧随其后的,是两代唢呐艺人在之后不得不面对整个时代的变化。传统从细节开始,逐渐丢失,随后被外来的新颖的文化形式冲击,不再得到民间的重视。唢呐班子在新的时代里依然依靠过去的形式难以为继,分崩离析。一个片段是焦师父因为出活缺人带着游天鸣去找即将离家外出打工的师兄弟。二师兄家徒四壁,床上还躺着年迈的母亲,哪怕和师父撕破脸,也要走。这个二师兄没有选择,其实,焦师父和游天鸣也没有。放弃曾经引以为豪的手艺去混口饭吃是时代变化给手艺人出的一道不得不解的难题。除了经济上的巨大落差,在乡民心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游天鸣父亲态度的转变在影片中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前后明显的反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焦师父的生命几乎走到了尽头。尽管出现了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受制于时代而散了的唢呐班子已经再也组不起来了。

焦师父去世,游天鸣在坟前独自一人演奏吹起唢呐,仿佛看到曾经十里八乡争着去请的老唢呐匠的影子。随着焦师父身影离去,影片结束。

影片提出的问题深刻而沉重:在时代开始变化并且越来越快的时候,匠人们如何守住自己引以为豪的事业?在一个忽悠着全民创业的时代里,如果产品涉及到制造和设计,那么在产品发布会上几乎一定会听到“工匠精神”这样的词语。工匠精神是怎样的?我说不好。但,是不是完全抱着旧式的规矩一成不变?我敢肯定,不是。影片中,在省城打工的师弟和妹妹劝游天鸣留在城市的时候,唢呐声在不远处想起,吹奏者在用手艺乞讨。我想这或许是吴天明导演的一个隐喻,死守着手艺固然可贵,但如果连生存都保证不了的话,艺术何来尊严?相反地,曾经唢呐班子的师兄弟们在打工淘金的过程中各自为追赶经济大潮而付出了健康上巨大的代价,想要重新拿起前半生令自己内心骄傲的唢呐已是没有可能。农村与城市,热爱与生存,过去与现在,众多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冲击着大荧幕前的观众,让人不禁发出叹息。

影片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许也没人能给出答案。我想起《一代宗师》中的一个片段。沦落香港后,叶问去拜访宫二小姐,想看之前没能看到的“六十四手八卦掌”,说“宫家六十四手是一座高山,不该这样烟消云散”。宫二的回答是:“武学千年,烟消云散的事儿,我们见得还少吗?”“武艺再高,高不过天,资质再厚,厚不过地,人生无常,没有什么可惜的。”


    关注 晴川一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