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不灵光

 

许嵩说,人在大脑思维之外,还有一种“藏识”参与完成工作。倘若修行够了,或许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创作完成。...



许嵩说,人在大脑思维之外,还有一种“藏识”参与完成工作。倘若修行够了,或许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创作完成。

看完《海上灵光》,一直在想着这本书,不知不觉就非动笔不可了。

二零一三年的书,一本去希腊的摄影随笔。大量的哲学思想,对应着他当时新出的专辑《苏格拉底没有底》。

可能现在挺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听过许嵩的歌。伴随着他走红的网络音乐现在更多的被定义为“非主流”、“无内涵”等。

个人认为他的音乐从最初的大众化走向现在的逐渐小众。表达内容也逐渐晦涩。

许多早期听众都不能接受这种风格的转变,甚至希望他能多写几首通俗的情歌。许嵩是个聪明人,书内有道:“不用担心创作的东西不被人接受于是退而求其次采取一种较为通俗的策略。世界之大,总能有几个懂你的;而不懂的,彻底不感兴趣最好——一知半解才麻烦呢。”

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但我这篇文章里想说的,不是去探讨许嵩音乐的风格成就等等。而是对于这本书。

他比起一名音乐创作者,更像一名文人。音乐不过是抒发他思想的一个渠道。

看完书后我相信,许嵩如果没有颇高的音乐天赋,他也会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

近来鸡汤文大火。

打开豆瓣网,高分热门图书往往是一些“鸡汤读物”。“如何管理时间”、“我是如何成功的”一系列的文章让人不觉产生生理免疫。

大家都大肆宣传着“奋斗”、“成功学”,是不是只有不断的向前才是正确的?莫非大家都是如此这般千遍一律的追求?

有幸读了《海上灵光》这本书。没想到,区区几万字的小随笔能带给我这么多的思考。

或许是巧合,书中有言——越来越有一种“反流行”的心理倾向。什么电影最热门,那一定不去看,除非特殊需要。什么发型服饰最风靡,就一定要避免,哪怕那玩意看起来还不错。忽略那些站在时代浪尖上摇曳生姿的。关注那些被时光过滤后仍然坚挺的。时间已经帮我筛选出了经典,何必把生命浪费在当下流行里亲自筛选。

这段话里的反流行态度或许有点偏激,但我认为许嵩的这本《海上灵光》一定能够成为当下鸡汤书泛滥时代里被留下的经典。

遥远的希腊,在作者笔下,无不流露着“闲适”二字。

什么都是慢的,街头市民脸上洋溢着来自生活本身的轻松和淡淡喜悦。

下班后的下午茶,坐在海边缓缓度过三四个小时。慵懒的交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生活本身。

最难不过什么都不做。

我们已经习惯了手头忙碌着什么,以此来填补心中对于未来的不安。倘若只是静静地呆着,什么都不去做,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

从小的教育里,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无不例外的告诫我们要勤奋,要努力,要奋斗。

殊不知,却没人告诉我们这般努力,这般奋斗是为了什么?

成为人上人?

成为人上人之后呢?人上人上还有人,莫非这一辈子都是这么一直爬上去。然后老了爬不动的时候,再去看同为大肆流行的“养成之道”、“如何长寿”?

并不是推崇“偷懒”或者“消极避世”。只是每个人的追求,不应该一模一样。

书中有挺多我喜欢的小聪明。

如在黄昏图的第二页就是一张黎明的照片,配文——“日暮到日出,一页的距离,一夜的距离。”字是手写的,挺好看。

而黄昏图的配字是他《单人旅途》中的歌词,“黄昏骤雨过后濛濛的水边,有蓝色的蝴蝶,画翩翩的弧线”。我想,倘若我要再在旁边加配词的话,大概会用《单人旅途》里最后一段中,耍聪明的那句“许嵩嵩嵩松开了你的手。”

他的文字同音乐一样带给人惊喜。

书里可以看见许嵩的心路历程。他提到曾经那首《浅唱》里的那句“该放就放,别让自己那么累。”他说自己二十岁写下这首歌,当时所言的是爱情。如今再看,不是什么该放什么不该放的问题——压根什么都不必抓起来。

记得好几年前看到他的报道,他说自己大概是音乐人里最努力的人。现在再看他的采访,有人问他现在的梦想是什么,他说不知道。

他所谓的生活,大抵是一个人埋头做喜欢做的事,并享受自己的点滴成果,逍遥自在。

急于追求功利,到底是想做更好的自己,还是想做他人眼中更好的自己?

翻他微博,很多都只是一张图,偶尔零星两句话,旁人大多不懂。自己喜欢就好,他人不解无妨,自有懂的人。

文人许嵩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过是那一份闲适。在这个什么都速食的年代里,如一位大隐于市的高人般,慢慢地品他的茶,写他的歌。任尔旁人评头道足,任尔可有古人来者。


    关注 再誊一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