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未著锦,却似在人间——追忆梅葆玖先生

 

是日四月,南方窗外的阴雨绵绵里,我收到一封短信——来自我们的老校长赵匀教授,他是一个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京...



是日四月,南方窗外的阴雨绵绵里,我收到一封短信——来自我们的老校长赵匀教授,他是一个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的学者。



在得知这个不幸而又悲痛的消息后,才发觉心口悲痛之情蔓延,随之而来的,过往与梅先生相识记忆的画面一幕幕涌上心头。



我与梅先生相识,源于16年前,有一位梅兰芳戏曲艺术的爱好者,发现了一本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梅兰芳影集,是在民国时由日本摄影师拍摄,手工上色的黑白照片。

图为戏装锦集原版封面影印本,有复旦大学创始人、当年96岁的马相伯先生的题签
图为戏装锦集原版内页影印本 《黄鹤楼》
图为戏装锦集原版内页影印本 《牡丹亭》
用什么更好的方式能让他的舞台形象重放光辉?后来就有人出主意说,听说杭州丝绸织锦有一种新的工艺,可以把照片作做的惟妙惟肖,能不能选用中国织锦的方法来制作,于是通过丝绸协会联系到我,结果基于一个共同的愿望,大家见面后便一拍即合。


《梅兰芳戏装艺术集锦》是当时世界首创的彩色织锦画册,主要是选自于梅兰芳先生10部经典剧目的剧照。





我与梅先生一起把它演绎成一本织锦画册,据说在当年中南海怀仁堂的春节团拜会上,他把这本画册送给了当时中央的七个常委,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因为这本画册让两大国粹——京剧和丝绸织锦首次做了结合,在2001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并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中国丝绸文化节”上公开首发。

大型织锦画册《梅兰芳戏装艺术集锦》首发式现场
首发式的前一天,我和赵匀校长,在楼外楼宴请了梅先生一行,那是我第一次见他,之前只有过简单的书信交流。他给我的印象是:慈祥和蔼的艺术家,很有风范的长者。那时候他大概六十岁左右,而我四十不到,面对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但没想到见到本人之后感觉非常和蔼亲切,一下子就缩短了距离。当时饭后去西湖边上散步,在平湖秋月梅先生居然被一个日本友人认了出来,在杭州我们都觉得挺吃惊。应该说,喜欢京剧的朋友在中国还是有很多的。

再比如说有一次在上海,当时梅先生请我们吃饭,南京路上一家很著名的饭庄,排队的人很多,就在我们站在门口踌躇时,里面出来一位挺端庄的中年女士,估计是高管吧,用上海话问:“侬是梅先生伐?”梅先生回答说,是的。她马上就客气地给我们安排。由此可以看出梅先生一直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记得有一次去北京,梅先生家,打车的时候跟司机说我到干面胡同,结果司机竟然问我说:“你是不是要去梅葆玖先生他们家?”我说,“是的,你怎么知道?”他说因为那边儿梅先生家最出名。

后来经梅先生指点,我又先后去参观过梅兰芳的纪念馆,梅兰芳大剧院,还多次因这本画册和梅兰芳京剧团常务副团长吴迎先生接触。之后的很多年,尽管我们见面不多也没有更多的合作,但是有时逢年过节我们还会相互寄一张贺卡以示问候,我也一直都有关注梅先生的信息动态,有机会还去看他的演出。



对于梅先生的过世我们都非常地缅怀他,我也想接下来会用一些形式来纪念他。我与很多年未见的吴迎先生联系后,托他去北京代我们赠送一个花篮,把我们的心意一并带去。




    关注 李加林织锦艺术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