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专家说李洁博士:语言是有力量的

 

【小编语】读过一本德国专家的著作,其中说到,对待家里人的语气,应该像对待客人。比如,孩子出门忘带伞了,回来拿...





【小编语】读过一本德国专家的著作,其中说到,

对待家里人的语气,应该像对待客人。

比如,孩子出门忘带伞了,回来拿,

妈妈指责:“怎么老是忘事?脑子呢?””

如果是客人忘了再取,妈妈可能的反应是:

“哈哈没关系,正好咱们可以再见一面。。。”

一位妈妈夜里十点多接到在老家度假的孩子打来的长途电话。电话中,孩子非常兴奋地大叫“妈妈”。妈妈接通电话时几乎脱口而出:“都十点多了,你怎么还不睡!”孩子的兴致马上被妈妈的这句话打消了。后来,妈妈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眼里,可能是个扫兴的妈妈。

以前,我总认为英国人“虚伪”,因为我接触到的英国人总是和颜悦色,从不会当面指责人,即使自己很不高兴,也会用委婉的方式提醒对方。在英国生活时,我和一位英国朋友在一家泰餐馆用餐,那晚的餐做得很不合我们的口味儿,没吃几口我们就放下了。当有服务员过来问:“您对我们的餐食满意吗?”他居然面带微笑地说:“嗯,非常好吃!”等服务员刚走开,他对我做了个鬼脸儿,小声说道:“他难道没看到我们都没吃完吗?剩下这么多就表明根本就不好吃,要是好吃早就吃完了。”我笑着问:“那你为什么不当面对服务员说呢?”他说:“那样会很不尊重人家。”现在想想,英国人的“虚伪”倒是一种能保护别人的自尊、缓解沟通冲突、真正地换位思考的方式。

确实,生活中这样的“虚伪”能减少很多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因为我们都渴望被尊重和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如果我们说话的时候,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说话,对方就会感到被尊重、理解甚至是肯定,沟通也就更加顺畅。

很多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经常会无意识地在语言上打击孩子,甚至有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方式都是咆哮式的,不断地指责孩子。这种方式很可能导致亲子沟通不畅。这种情形,大多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家长原生家庭内环境稳定有关。随着家庭动力学的兴起,很多家长已经觉察到了家庭功能失衡的问题,在一个封闭的家庭系统里,选择受制于僵化的结构。生活在封闭家庭系统里的孩子必须寻找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并适应它,而不是让结构来适应自己。于是,孩子学会基于什么是适合系统的来做选择,而不是根据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来做选择。尽管这种家庭的功能失衡,但这种模式还在一代一代地复制。我们今天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恶存善”,把不好的行为、不良的模式、不能带给人们幸福的作法统统祛除掉,把美好的保留下来。


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句好话。一句好话不仅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自我概念,他们对自我的判断主要来自他人的评价。这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镜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对事物的看法,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都受到大人们的影响,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被说大的。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家长这样说,上学后老师也这样说,慢慢地,他们就认为这就是对的,就是真理,并且这种“真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等将来他们长大后有了孩子,很自然地也这样说他们的孩子。
如果家长今天跟孩子说“你是猪啊”“你这孩子真笨”,说的次数多了,孩子在潜意识里就真的认为自己很笨,受到暗示的影响,他们的言行也会朝着笨的方向发展,他们处理问题会越来越不自信;相反,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一些正向的语言,孩子就会朝正面的方向去发展。比如我自己的成长就是这样。

坦率地说,今天我对自己的评价很高。不管我是做节目,还是与朋友聊天,我呈现给大家的都是积极、自信、正向的形象。这些都是我后天修来的,而我小时候并不是这样的。我有两个姐姐,我小的时候,他们天天都叫我丑八怪。我是跟着外婆长大的。从外婆家到父母家坐公交车三站地的距离,外婆和我一般都不坐车,都是步行去,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聊天。

有一年的夏天,天气特别热,外婆带我去父母家。当时外婆手拿一把芭蕉扇挡着阳光,我们依然汗流浃背。到家后,妈妈赶紧切了一个西瓜让我们大家吃。西瓜切好了放在桌子上,我们几个孩子就围着一个小盆儿(放瓜子和皮用)蹲在桌子旁边吃,但我是最后一个拿西瓜的,我从来不敢跟姐姐和弟弟争,我觉得自己没有他们优秀,无论吃什么都等所有人吃了我才敢去拿。尤其是在我二姐面前。那天吃瓜的时候,二姐去拿第二块瓜回来见我蹲在那里没有动静(也许她觉得我的这种表现是对她不够尊敬),于是就冲我说:“丑八怪,(站)起来!”我马上就乖乖地让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后来自己成长后反思,可能当时我是想用自己的乖巧博得父母的喜爱,我认为自己是被父母送出去的孩子,他们根本不爱我,如果他们看到一个出众的我,也许就会接纳我。

那时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最丑的女孩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比我漂亮。同时,我又是个不服输的女孩儿,在潜意识中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优秀,比两个姐姐都优秀,让父母刮目相看,总有一天让他们认可我。尽管父母爱两个姐姐多过我,但最终他们还得指望我。于是,我就用学习和成就弥补我的不漂亮。我经常告诉自己,人的内在力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现在看人也不会只看外表。

还有一次,我用自行车带外婆骑行20多里路去她的弟弟家,当时我还没有自行车高,外婆要先坐在后座上我才能开始骑行,如果我先骑上车,年岁大的外婆是无法坐到后座的,就这样我载着外婆骑了二十几里路。路上,外婆又一次说出那句影响我一辈子的话,她说:“咱们家的孩子,只有你是干大事的。以后我只能指望你了!”这句话就像在我心里扎了根儿一样,给予我很大的心理暗示,并激励我一直不断努力——我知道外婆的这句话一定会应验的。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干大事的。可以说当年外婆的这句话在我潜意识中打下了烙印。每当碰到不讲理的人,我会静静地聆听,等对方说完,我一转身就会对自己说:“我是干大事的,才不和你计较呢。”烦躁瞬间烟消云散,内心静如止水。包括我今天做项目设计的时候,也总是首先考虑利国利民,考虑项目对社会的价值,考虑怎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考虑怎样能够推动行业的进步,从来不会先想自己怎么挣钱,可是我今天活得也不错。我外婆还说:“拉别人的孩子一把,自己的孩子长一搾。”在那个大院里,我和外婆要是做了什么好吃的,就会给全院的孩子去送。有一次,送到最后我和外婆都没饭吃啦。那时的我和孩子这个词就有了联接,所以,我从事了儿童教育。外婆还常说:“人在干,天在看。”所以直到今天我都不敢有任何不诚信的行为,不文明的举止。心理学认为,一句话说过16次会进入潜意识。

自己的经历让我坚信,家长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句好话,外婆的一句好话激励了我半个世纪。其实,孩子就是被“说”大的。

在专业学习中我更坚信,语言是有力量的!一句话可以托起一个孩子,一句话也可以把一个孩子打入地狱。

温馨提示

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性格。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父母采取的培育方法是否妥当,决定了儿童的性格特征,如果父母亲切和蔼、鼓励向上,正确培育则易于引导儿童形成自强上进、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如果儿童经常受到训斥、责骂,则易于形成忧虑、违拗的性格。

以上内容节选自婴幼儿成长指导师创始人李洁博士《管道:亲子沟通的艺术》



转载自: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YxMTI0Mg==&mid=400771700&idx=1&sn=ff4a13ab346b785bd479463ac319b8f9&scene=5&srcid=07271RpTh6kZUB1ptQt9m7CL#rd

每次进步一点点

增长跨文化好素养

跨文化【技巧】

跨文化【案例】

跨文化【亲历】

跨文化【荟闻】

跨文化【视频】

跨文化【学术】

上述更新,每周六发布,

每次还有英文资料陪伴!

改版之

关注《跨文化交际前沿》微信号:transCC
5513位小伙伴已经来了,快快微信扫码关注吧
QQ保存图片到手机,再把照片进行扫码即可


    关注 跨文化交际前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