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高考成学校课改风向标,3大变化家长可关注

 

9月1日,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将迎来新学年。随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学年,学校也发生了新变化...







9月1日,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将迎来新学年。随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学年,学校也发生了新变化。新中高考方案所释放的信号对学校新学年的工作计划有何影响?迎来了首批校额到校、“1+3”试验项目学生的学校有什么安排?开学前的培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一

学校活动加大阅读和实践的“砝码”

跟随着新学年脚步的迈进,学校的头等大事就是制定新学年工作计划。教师队伍建设、开发新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无论如何计划,都离不开今年颁布的新中高考方案和刚结束的中高考所释放的信号,新中高考成为学校新学年改革的风向标。其中,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各区各学校在新学年伊始,就加大教师、学生阅读培训和阅读计划。

纵观今年中、高考试题,无不彰显了阅读的重要性。高考语文北京卷自2013年开始就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命题改革实践,形成了由多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和作文五个板块组成的试卷整体结构。今年中考语文试题首次将名著阅读作为一个独立板块出现,分值达到了10分。

阅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阅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学生一个人的事儿。它涉及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要想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首先要先读书。”大兴区进修学校副校长刘芳说。据悉,8月22日至25日,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区域内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为期4天的精品阅读工程阅读师资培训,活动中不仅有阅读工程的项目学校教师,每所学校还派了至少一位骨干教师参加培训。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除了加大了阅读量,中高考试题也更加偏重课本外的知识。自北京市教育改革以来,就一直倡导学生走出去学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学农、游学等新形式的学习,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2018年即将实施的新中考改革方案中也明确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分数。在新高考方案中,也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录取参考。不难看出,今后,分数不再是唯一标准,课外实践活动、平时成绩、志愿服务等都将成为学校录取的参考。

门头沟区大峪中学在2016—2020年的五年发展规划中写到,要“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浓郁氛围,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人才”。比如通过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通过翱翔计划实现高尖端人才个性化培养;依托校外科研院所,借助学校开放式重点实验室,开发山谷课程等。据学校校长曹彦彦介绍,过去三年,“开发山谷课程”是撬动学校变革的杠杆。未来五年学校将以“培养未来竞争力”为杠杆推动学校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京西教育高地。

近年来,游学也成为学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近日,五十七中初一年级新生到中央电视塔参加了CCTV小记者夏令营活动。北师大实验中学去年就在初中和高中设立了小学期,在小学期里安排学生去不同路线进行游学,初中还设置了小学期的探究课程。学校探索多种形式要学生走出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变化二

生源多样化

分层分类、贯通培养更重要

位于门头沟区的北京市三家店铁路中学,今年有3名初三毕业生凭借着中考556、552和544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北师大二附中、北京汇文中学和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这就是今年北京中招“名额分配”的招生方式。据了解,具有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具有同一学校连续三年学籍,招生考试总分达到500分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可参加名额分配招生。今年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提高到了50%左右。也就是说,全市89所优质高中将拿出一半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三家店铁路中学的这三位学生就是通过“名额分配”中的市级统筹和校额到校的招生方式被录取的。“这种招生方式使普通校,尤其是远郊区的普通校得到更大实惠,体现了优质均衡。”三家店铁路中学校长于国文说。

除了校额到校的招生方式外,新学年,北京市首次推出的“1+3”培养试验项目将正式实施。这项允许学生“不参加中考而直升高中”的新政策将在22所中学试验。

美术特色突出的北京市徐悲鸿中学今年的“1+3”培养实验项目招生情况不错。据学校校长周小林介绍,今年共有220人报考,最终录取了50人,来自城六区数十所学校,既有北京市户籍学生,也有符合中招录取资格的“八种情况”学生。“特色学校的主要办学目标除了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多样化的人生目标选择外,还应该担负起和谐社会的建设任务,为一些难以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或者在普通高中难以被优质院校录取的学生增加其社会竞争力,所以学校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对学生有教无类的信念。”周小林说。

招生方式的多样,也使得生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分层分类教学,以及贯通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参与“1+3”试验项目的五十七中学就通过整合初、高中教材的方式将学科知识打通,上下一脉相承。据学校教科室主任邹玉环介绍,早在今年寒假期间,教师们便已经开始酝酿课程设置方案,并于暑假着手教材的编制。“我们打通某些章节,比如将初中数学中的圆和高二解析几何中的椭圆内容相融合,打乱国家教材的章节顺序。”同时,借鉴已经实施“2+4”培养项目的学校的成熟教材。各学科由教研组长带头,全体教研组教师共同编制一贯制教材,8月20日前,各学科本学期教材已经编制完成。除教材的“一贯制”外,学校为“1+3”试验项目配备的教师团队都是上一届高三教师且具有6年一贯代课经验的,对初、高中教学内容更有把握。

变化三

专家解读教育新政

“走进”教师培训

近几年,北京市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许多学校也开始邀请教育部门官员、专家为教师培训、解读政策,以便教师更好地实践教育新理念。

上周日,海淀区学院路学区举办了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培训。学区内11所学校的干部、教师780人参加了培训。活动邀请了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和北京轻舟教育公司讲师吴海东分别作了《优化课程供给,提高基础教育产能》和《知己知彼的行为风格与沟通技巧》的讲座。吴海东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深入浅出的剖析了不同人群的性格特点及应对技巧,最终让大家能够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沟通。李奕阐述了2014年以来北京教育深综改的结构性特点和价值取向、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学校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变革,使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供给侧的调整能够让学生们有更加自由、公正、公平的发展机会。

清华附中在刚刚放假时举行了2016年教职工培训大会,邀请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为全校教职工作专题为“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思考”的报告。对目前教育的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思考。人大附中在7月13—19日的教师培训大会上邀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作了《中小学校要主动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战》的报告。只有教师读懂了政策,了解新形势,教育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文章来源于《现代教育报》


    关注 家长掌中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