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零丨朋友之間相知相諒,不膩最好

 

朋友之間相知相諒不膩最好...



孫:人際的經營說到底是交朋友,進而化敵為友。中國人都希望自己的朋友遍天下,但回到生命的真實,現代人通常所領會的是熱鬧中的孤獨。朋友的確是階段性的:有童年的朋友、小學中學的朋友、大學的朋友以及工作中的朋友。當年無話不談的朋友過了一定階段後就會產生陌生感,連在一起談話都有困難。不知您有沒有這樣的感慨?

林:我自己過了一個年紀之後,基本已沒有一般人所謂的密友,關係都比較疏淡。像我和你談起的臺灣《漢聲》雜誌的負責人,做傳統文化知名的黃永松,好像很熟的朋友,但一年也都見不到一次。這種朋友其實占著多數。

孫:那您怎麼確定你們是朋友?

林:就是相知。相知緣于一種高於情感的理解,就是你知道他做事會是什麼分寸,什麼樣的落點,他有什麼事要幫忙,幫就是。這樣挺好,不膩。

孫:男人女人不同。男人生死契闊,不拘小節。女人就看重一些溫暖的小細節,重要分享,所以有“閨蜜”一說。

林: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一些同伴,絕對不是壞事。除了情感需要,也是一種切磋。一段的朋友就是一段美麗的回憶,但不能將之想成永恆的關係,夫妻尚需要法律來聯結,朋友怎麼可能永恆?重要的是珍藏那種情分。

孫:我不記得是哪個朋友所說,有次吃飯,他看另外一桌倆男人,吃一口菜碰一杯酒,根本不說話,也莫逆於心。而我的幾個女友碰一起,就忍不住嘰嘰喳喳,像您所說,修養全無,哈哈。

林:我聽你們談話就是年輕人的狀態,生命沒那麼複雜,沉澱沒那麼多,所以一說就通,一通就應,跟朋友的感覺就是一掛的。年事變高,有很多感受就不容易跟朋友分享,所以需要你獨自領受、咀嚼,乃至齧噬,相知相諒已屬難得,真要有一個無話不談的朋友其實是種奢求。

以上內容摘錄自《歸零》
林谷芳:臺灣著名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臺北書院山長。六歲有感於死生。高一見書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省,遂習禪。同時間,亦因一段因緣走入中國音樂。四十年間,於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後,方知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遂對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標舉宗門不共。在禪與藝術外,1988年後又以海峽開放恰可印證生命所學之真實與虛妄,頻仍來往兩岸,從事文化觀察與評論。

主要著作:《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裡的人文世界》、《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千峰映月——中國人生命中的禪與詩》、《如實生活如是禪》、《畫禪》、《落花尋僧去》。
林 谷 芳 讀 友 會
微信号:lgfdyh


    关注 林谷芳讀友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