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多年后,当获胜的娜姐在面对主持人的提问“老公给了你什么帮助支持”时,回答道:我会拿走他的信用卡去购物!当时的...



这一周读完了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书中讲述了李娜这30多年的一些故事和她的一些感悟。这本书总体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文章,只不过将有关2011年法网夺冠的章节提前到开头三章,此书在2012年8月出版,应该正值李娜风头正盛之际,看得出是很明显的畅销书套路。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更新了我对李娜的认识。

李娜1982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家庭并不富裕,按李娜自己的说法,应该算得上是“体育世家”,爷爷是体育老师,父亲曾经是羽毛球运动员。她父亲想把她培养成羽毛球运动员,可体校的老师评价说李娜不适合打羽毛球,阴差阳错,另一位老师发现她惯用手臂力量,这才走上了网球的道路。

学网球的日子过得非常辛苦,除了常规训练,小李娜还要忍受远离父母的孤独。她回忆那时候经常在半夜起身,一个人独自流泪,感受不应该在这个年纪感受到的孤独。由于长年在室外打球,并且为了打球方便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小李娜经常被错认成男生。总之,网球并没有给幼时的李娜带去多少欢乐,将网球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也不被当时社会所看好。李娜自己也坦诚说,她对网球谈不上热爱(有时简直就是痛恨),她那时坚持的唯一原因就是大家都认为她应该坚持下去。

李娜14岁时,灾难降临,她深爱的父亲去世了,而当时她还在外地打比赛,家人没有告诉她,怕影响她发挥,这也导致了她最终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成为她此生的遗憾。因为这件事,她年纪轻轻就开始当家,多年后,她在书中感慨:“有时候我真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中茫然无助的中国女孩儿——振作点儿,一切都会好的。但有时又觉得不必。那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让我学会勇敢和承担。”

好在遇到姜山。李娜在进入省队之后就认识了姜山,那时他比李娜出众,人缘也好,话不多。李娜在他面前可以安心的放下伪装,做个孩子,在父亲去世之后,姜山能够带给她安全感,去朋友家玩的时候,姜山打牌,李娜就在旁边陪着,安静地像只猫。早期外界对姜山有个误解,因为看比赛时李娜经常对看台上的姜山发怒吼叫,而姜山总是默默承受,公众或者媒体就以为姜山是“妻管严”或者“出气包”,然而正如李娜所说,你对一个人越放心,才越敢对他发脾气,而且,不仅她吼姜山,姜山私下里也会吼他。他们最开始走到一起,被朋友们评价为大男子主义与大女子主义的结合,可想知他们的生活状况,总会有争执,但总能重归于好。姜山重新给了李娜“家”的感觉,对李娜来说,姜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现在有了孩子,估计老姜只能屈居第二咯)。

2002年,李娜退役,和姜山一起去华中科技大学念书。那时的她,是真打算告别网球生涯,平平淡淡地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然后和其他人一样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再然后结婚、生孩子,过一个普通女人应该有的生活。大学时光是她最安逸、没有压力、远离竞技体育的日子。她和姜山都选择读新闻,希望将来可以成为一名体育记者,能够多站在运动员角度为他们说话。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原先的队友、教练、领导一个个找上门来,希望她回去打球。这些人都没能说服李娜,直到孙晋芳(女排风云人物,后调任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来找她,这件事才有了转机。孙晋芳的诚意打动了她,并且看得出是真的在为运动员考虑,于是,李娜2004年复出。后来的事大家或多或少也都知道了,05年出征大满贯,06年结婚,08年北京奥运会,10年挺进前十,11年澳网亚军、法网冠军(单打),13年澳网亚军(单打),14年澳网冠军(单打),15年9月正式退役,最高排名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我第一次觉得并不一定是热爱才会做出成就,就像李娜自己所说,对网球早已厌烦无甚兴趣,更谈不上热爱,之所以坚持,是由于生活。中国网球运动者众多,可单单就她一人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没有安逸快乐的童年,青春期父亲去世,伤病缠身,但这都不是她网球成功的原因,受限于认知水平,我只能将之归结于机遇和天才了。

祝愿李娜和她的家人一切安好!


    关注 好学生的日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