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究生导师

 

相遇即是缘分。...



“我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你们要学会提问题,然后以问题为导向……来组织思路。”

这是导师在专业课上最常对我们说的话,频率之高,以致我现在想到他就随即联想到这句话,还有讲这句话时的神情。

我的导师是位教授,中等身材,看起来属于那种刚刚好的体型,五十多岁,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有精神。有次见面,他说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也会有生病的一天,可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有自信。可他对自己的长相就不是那么自信,曾经读过一篇他的文章,是关于他对北京印刷学院的一点追忆,说讲课的院长很英俊,谈及自己的长相时写道:“我的长相就没有某院长那么值得推敲”,我记得当时看到此处是笑出声来的。不过从我的角度看,我导的长相虽不出众,却是一个“爱美”的人。要知道,中国有这样一个客观事实,男性当中,关心自己外表的远没有关心自己钱包的多。而我导恰好是一个在意外表的人,一是体现在他平日里的装扮(刚想到也有可能是师母的功劳……),二是注重锻炼保持着不错的体型。

导师平时与人交谈总是笑呵呵的,面对工作则严肃认真,尤其是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这届开学之初,他曾半开玩笑地拿师生关系和夫妻关系做比较,他认为夫妻之间和师生之间都是爱,不同在于,夫妻之爱体现在包容,师生之爱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因为老师希望学生上进、不断进步。接下来的事想必可以预料,他给我们上的三门专业课,经常是在挑学生的不足、漏洞。故有同学如此评价他的课:实乃一课顶六课也!但挑毛病绝不简单,文科课程的上课方式,老师首先要耐着性子仔细听完学生的论述,然后用可以被学生理解的话语方式指出问题、指导学生,这需要相当高的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假如某天,我可以做到像导师那样勤于思考,或许会活得更有意义。感触最深的是去年冬天我们学生一行5人去导师家里,探望做完手术刚出院的他。导师仍是话语连篇,神采奕奕的模样倒不像刚做完手术,他跟我们讲他生病这段期间,好好地去体验了一把医院的工作模式,回来还思考这种工作模式,评价结果是“太了不起了”。我们私下咋舌,换做自己可顾不上还会去思考这些事,甚至还会去思考,可能对于他来说,思考已成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他常说我们年轻人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有经历没经验”,就是缺乏事后思考的习惯。

读研的这一年,和导师主要是上课见面,课下交流的机会很少。说起来很惭愧,作为学生本当主动求知,但由于诸多缺点(诸如贪玩、不会安排时间、考虑不周全)错过了很多交流的机会。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可以多跟导师走近,即便是不会再上他的课了(学校给专硕只安排一年的课程,第二年以实习为主)。



(图:正在上课的导师)

2015年6月15日下午5时,最后一节专业课结束了。谨以此文,聊表感谢。

本文写于2016年6月15日夜


    关注 好学生的日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