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身份”成为你前行路上的障碍物

 

铸得轻狂三分,云三分,月三分,踏雪无痕,一朝寒光剑初成。...








文/赵十一
昨天,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高调曝光我成为股票经纪人的事情。其实在往这条路奔忙的路上,我有思考过,假设有一天我真的从业了,要不要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

我的顾虑或许大多数人明白,每做一次选择,每走一条路,就有太多的人盯着你看。有人是殷勤期盼之心,有人是漠然看热闹。怕前者失望,也怕沦为后者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最终我还是昭告天下了。因为下面的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想看到的世界》的作者珍妮·苏克是一位韩裔美国人,6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从小喜欢音乐、舞蹈和文学,小学时除接受常规教育外,还进入美国顶尖的芭蕾舞学校接受训练,一直到15 岁,和我们大多数家庭相同,苏克的父母因怕耽误学业而终止了她的舞蹈训练,苏克成为芭蕾舞演员的梦想就此破灭。

本科时她就读于耶鲁大学,在此期间进一步发展了对文学的兴趣,毕业时苏克拿到马歇尔奖学金赴牛津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当所有人都以为苏克会走上文学研究的学术生涯时,她却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个领域,并且转而投入法学领域,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最终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她曾给两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做过助理,后回到哈佛法学院成为助理教授,2010 年,37 岁的苏克成为哈佛法学院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亚裔女性。而当初的芭蕾梦想,也与她的一生相关联,她在哈佛法学院创造性地开设了一门课程叫《表演艺术和法律》,并邀请她崇拜的一位芭蕾舞明星共同执教。

在这本《我想看到的世界》中,苏克回顾了自己从芭蕾舞潜力新星到文学博士再到法学博士、哈佛教授人生经历中的几次重大转折。她之所以能够毅然转向,开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为自己的人生重新作出选择,是源于对自我的审视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所以她在书中反复鼓励年轻人“去发现和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不是追寻“某种预设期待的轨迹”。



设想一下,如果拿到牛津博士的是你,你会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投入一个陌生的领域,重新开始吗?这个问题我问过自己很多遍,一边是从事了八年的熟悉领域,一边是自己骚动的内心,我甚至不好意思跟自己的家人提起我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或者想法。

因为在传统东方文化熏陶下,我深知“身份”对一个人的影响。一个人的“身份”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并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你是头衔成了你的标签,而“身份”成了我们对自我追求的障碍物。我们在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甚至人生的规划中,经常会受到“身份”的束缚和逼迫,而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身份”的影响下,我们的思考方式变成:“我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擅长做什么”;“我现在是谁,已经是谁”,而不是“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

因为选择和改变就意味着风险,而在既定的轨道上前行,会保险得多。鲜有人会意识到,虽然到达终点的途中可能不会出错,但是错过太多你脑海中魂牵梦萦的别样风光。



朋友为我感到惋惜,说你那么多年的策划和广告行业经验都扔了不要了吗?她的疑惑也曾经是我的疑虑。但其实,有些东西是你的,就永远不会在你的生命中消逝。如今,我的文案、策划和广告营销经验,都在我的留学咨询工作依然轻缓绵延的开展着,并没有丝毫的荒废。

与我而言,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走出来,也都是冒着十万分的风险选择出来的。微信上回复‘你的人生好精彩’的朋友,羡慕我身兼多能的哥们儿,并不知道其中的付出和艰辛,像我现在,每天都是既烧时间又烧钱的状态。但这就是我的选择,也是我需要承担的风险。

我们可能会选错,甚至为一个选择付出太多。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愿意,你仍然可以重新作出选择,因为这才是人生的常态。再说,重新作出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全部推倒重来,曾经的想法、选择、努力都会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书上说: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是连续发展着的,绵延在人的一生之中。而职位、社会角色以及外部机遇、生存境遇等都因受到内因的影响,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所以,即便是重新选择你也不可能把“过去的我”全部抛开,而是让它在修剪之后重新生发出新枝。

人生,其实就像一个故事。本就该是有冲突、有转折、有高潮,也有预埋在暗处的种种伏笔的。想要一个精彩的人生,就不妨先试着为自己设计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就像我对自己的劝慰,新路永远只是老路上的延伸,人生路上的其中一段,很多年后回顾,新路其实也只是一段老路,而在路上的都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PS:组图《浪天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关注 聊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