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旅游 午夜青岛

 

嗯。这个故事,名字来源于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那么,一开始,让我们也一种明信片一般的镜头,把青岛呈现...





嗯。这个故事,名字来源于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那么,一开始,让我们也用一种镜头,就像翻开一摞明信片,把青岛呈现出来。栈桥,中山路,八大关,浮山湾,充满异域风情的房子,街上的游人,卖怀旧物品的小店。这些本来就是青岛印象。而这样的青岛印象图库将不断增加,因为将会有更多的人不断地看见,感动,拍照,留存。

这座城有欧洲风韵。很多人用文字,图像,啤酒,恋爱,等等来写一封给青岛的情书。慢慢地走进这座城市,就会发现浓厚的文艺气息不仅在存留在那些景物之中,也在人心之中。

二十年前,我来到青岛的时候,我只是看见,大海,八大关,寂静的街道,欧式风格的房子,但是实际上对他们并不了解。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我们不要自以为会认知到它的美。

后来,二十多年,我看它的清晨,黄昏,午夜,日升,潮落,沙滩,建筑,书本,以及人,慢慢地认识了它。

青岛饱含文艺气息。人们平静简单的表面生活下,内心无不在自由地生长,文艺的潮汐总是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涌动。

回想起来,是那样一群人,让我接近青岛,触摸青岛,理解了青岛。

有一群青岛土著,他们多姿多彩,有的任情任性,有的才华横溢,有的特立独行,有的学识渊博。总的来说,阳光,正气,仗义。放荡不羁和规矩有度完美融合。他们的孤独和创造力通过各种艺术形式释放出来。或许是基因里就有的吧,青岛骨子里就是一座浪漫之城,所以容得下这些浪漫之人。

这些人中,有一个女人。她是一个作家。因为她的意愿就是成为一个作家,她在这个城市出生,长大,后来成为一个医生,后来又遵循自己的内心去成为一个作家,写下了澄澈轻灵的文字。她写下她的所见所感,生活和灵魂,记录下《海这边,海那边》。提起青岛,我总是就想起她来。

在她释放自己对于文字的热情,践行自己的文字之路时,恰逢当年的互联网“论坛时代”。说起那个时代,那也像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海风中粗粝和精美混合在一起,盛宴迷人。

人的生活是有边界的,人的日常生活更是有局限的,当网络降临于生活,生活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简而言之,通过互联网,我们跨越了日常的边界。

在那个互联网社交史上的“论坛时代”,很多人写作并不是为了当网红,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或者相反,是为了隐藏自己。有一个时期,很多人在写,就像是在写情书。在写情书的过程中,人逐渐地发现自己,爱上了自己。人欣喜地发现自己可以分身有术,一个日常的自己,另一个是网络中的自己。就像一个白天的自己,另一个午夜中的自己。午夜中写作的他们,都像一个个身怀绝技,锦衣夜行的游侠。网上,每天出现很多文字,有礼貌,有热情洋溢,有回帖,争论,吵架。然后,就开始了线下的聚会,吃饭,咖啡,啤酒。

网络会把一个普通青年以加速度变成文艺青年。内心世界丰富的人,会本能地躲避人群,可是他们依然需要同类。文艺青年们是最普通的孤独者。他们互相认可,互相点赞,互相倾听。才华如同加入了酵母,开始加速成熟。文艺青年骨子里的孤独,渐渐消融。有趣的灵魂,在冰面上浮现。就像在冰原上,忽然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只企鹅,一下子,觉得每个杀手都不太冷。

这就是当时青岛这座二线城市二等文艺青年的生活。二线城市,大约是从人口,行政,房地产价格等方面的定论吧。至于二等文艺青年,我觉得是说,这是一群本来也不渴望成名成家的文艺青年,他们一点也不执拗,绝不会为了成为一只孔雀过分努力。

说起二等文艺青年,在我看来,并不比一等文艺青年低级。彼此只是状态不同而已。若你不幸被我认为是八等文艺青年,其实也是极好的,坚实的生活会稳稳地托住你,让你不至于飞升成仙,也不至于坠落深渊。那应当一种很美很踏实的生活,着实令人钦羡。

二线城市文艺青年,比起一线大牌文艺青年,似乎少一点苛责,也没有那么自信心爆棚,更温和一点,也更温情一点。不过,也是有圈子的。好多的圈子。有大圈子有小圈子。而任何一个圈层,都是需要刷脸进入的。

所谓体制有体制内的傲慢,而江湖有江湖的傲慢。关于圈层这件事,我觉得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圈子是避免不了的,道不同不足与之谋。同为文艺青年,门派千差万别。我觉得圈子,要大一点,比较好。就像如今的微信朋友圈里,若你删掉所有人,就剩你一个,那绝对唯你独尊了,可是也就有意思了。所以圈子这件事,要稍微大一点,要有一点分歧,要有一点理解,也就是说要有一点相爱相杀,才有趣。



再说回那个女人。其实我并没有见过她真人。但是我知道她有一条著名的大红色的围巾,在过去的某个夏天,在某个酒吧的聚会中,她披着条大红色的围巾,来参加诗歌朗诵。这个形象被很多人用文字展示给网络另一头的阅读者。我就是其中一个阅读者。

我记得她的博客名字叫做“夜之魅”,首页图片是一只在黑夜中潜行的猫。

在我的心中,从此就总是有一只猫,在午夜,大家都睡去以后,它轻盈地徜徉于这座城市,它在月光下的某个屋脊上出现,从一堵黄色的墙上一跃而过,并轻轻地吟哦一声。

这是一只穿行在青岛老城区里的猫。

猫有九条命,可是猫到底是没有翅膀。她在37岁的时候,走了。一只猫,终结于抑郁。一个灵魂,写下最后一个音符,曲终。

37岁,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年华。像月华一样饱满,是玫瑰绽放的的年龄,是红色的大红围巾,最艳丽优雅的时刻。可是她走了。

青岛人,对自己的城市有着特别的热爱,同时也因此产生无数的谬见。选择性看见,傲慢,圈层,等等,都是不可避免的。可是这个女人的文字里没有傲慢,偏见,武断,只有灵性。最珍贵的是,她的文字中总有一种动人的温情。所以,我记住了她的文字。因为她的文字,我知道青岛不仅是蓝色之城,还是一座翠绿色的城市,也是一座淡金色的暖调城市。

她的文字也如同她本人睡进了墓园。我这篇短文就当是一个陌生的旅人路过她的沉睡之地,献上一束雏菊吧。

她的网名叫“奥基弗”。

也许提起这个名字,会触动很多人回忆的按键。

当我想起她的那些文字,心中竟然对这座城涌起一阵柔软的感情。



青岛老城区的午夜一直是寂寥的。我记得二十年前,晚上七点钟的时候,老城区就静悄悄地,街上只有偶尔路过的几个行人。只有信号山上总督府的灯火,璀璨得像是童话中的宫殿。提醒游人,这座城市昨夜的金色梦境。现在,老城区里这种寂寞的情调依旧。

如今,文艺青年如酒后雨后春韭,蓬勃生长,生生不息。青岛的老城区,一直就充满了文艺气息,如今远远望去,好像那气息更加浓郁了,浓郁得幻化为一朵雨云。老城区变成了文艺街,售卖着怀旧的气息和往昔的幻梦。

一代代的文艺青年浮光掠影。有些人把一座城市只是当做明信片买来,寄出。也会有人更加有心一点,会想午夜的深处走去,会问自己,如果可以穿越,那么自己愿意穿越去何时的青岛?这是一个问题。可以问问当下的我们,也可以在很多年后,问后来者。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地老天荒地一直问下去。

有些人,多少事,消逝在风中,活在记忆里。有些文字成为墓志铭,老去的文艺青年们,有些成为了活化石。也有些人目睹这一切,心中装满了故事,比如说我,黄三姨。呵呵。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告诉你们,青岛文艺青年的金色往昔中曾有一朵涟漪,那是孤独的灵性的声音。它依然在纸上,如果你有心,可以找来读一读。否则,就在大街上自拍几下,作为文艺青年,段位太低。

张爱玲在《流言》中曾经说过,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片,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会往往是第二轮的。

这或许就是文艺青年的画像。其实,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皆如此呢?

(黄三姨 写于2016)




    关注 回归线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