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棵树,到一把大提琴

 

这是一个传承的故事。...

温暖的文字 动听的音乐
就等你来关注 ↑


《大提琴之树》
[日] 伊势英子 / 文图
彭懿 周龙梅 / 译
耕林童书馆出品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和技艺传承的故事。

爷爷的工作,是养育森林里的树,他留给我一份静谧却毫不寂寞的森林记忆,留给我关于小鸟初啼的认识。




爸爸的工作是制作小提琴和大提琴,他的手艺精湛,用心聆听每一棵树木的声音,制成音色深沉、流淌着大树声音的琴。




大提琴演奏家帕布洛先生,用一曲巴赫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从此我对音乐的美好心怀向往。“我”用心聆听乐曲:
“琴弓在高音区轻轻地跳跃,
让人仿佛看到小鸟在展翅飞翔。”
“有时像掠过森林的风,
有时像流淌的河,有时像祈祷。”




从“祭坛上摆着一把椅子。是没有伴奏的演奏。”可以推出帕布洛先生所演奏的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巴赫一生以“为上帝传声”为愿,创作作品超过一千首,以宗教音乐为主,符合绘本中帕布洛先生在教堂的演奏会上拉琴。

这个故事有着真实原型,绘本中的帕布洛先生,就是著名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大师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 1876-1973)。



关于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还有一个故事:1901年,帕布罗·卡萨尔斯在一家铺子的箱底觅得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谱子,后来它被称作大提琴的“旧约圣经”,成为演奏家技术与修养的试金石。不妨可以作为帕布洛先生演奏的现实补充。
(点击音频,收听Pablo Casals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
“我”成年后的工作,是教孩子们拉大提琴,“我”将对于树、大提琴与音乐的理解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我”承袭的是祖辈与父辈的生命精髓与工作意义,既熟悉林间的鸟鸣、四季的风景轮转,也懂得蕴藏在有大美而不言的树木中的生命音符。

“我”教给琴童的,不仅是温暖的琴声、娴熟的琴技,还有来自工匠、来自大师、来自森林的生命诗篇。

扉页上的婴孩,躺在大提琴盒里酣眠,放佛被琴声所安抚,琴带如脐带一般,将他与大提琴紧紧牵引;版权页上的婴儿,歪着脑袋拨动着琴弦,仿佛与鸟儿在对话,他背后深红色的大提琴曲线如母体,孕育着一个拨动生命琴弦的孩子。



作者伊势英子,自13岁练习大提琴,作品另有《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卢利尤伯伯》、《树宝宝》、《第一次提问》、《两个凡高》、《第七种颜料》。受个人经历影响,伊势英子以水彩画见长,作品常探讨人与树、音乐的关系。她的画给人一种日光温煦,树影婆娑的朦胧感。

她曾说:“制作一把大提琴,不是只把树砍下来就可以了,从一棵树到一把琴到一首曲子,要从大自然的生长开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灵,我们已经得到太多的美好福祉,所以,聆听生命,感悟美好,才能让不管是音乐还是绘本有了独特的灵魂,才能讲述出人类对艺术与美好的传承力量。

音乐和文学始终滋养人类的灵魂,无论逆境顺境,都对它们的拥趸者以不离不弃的关怀。这世间有许多美妙都是无用之物带来的,诗词歌赋无用,却倾诉衷肠、抚慰伤痛;音乐画画无用,却排遣孤寂、树立风骨。无用方得从容,方得坚定,心灵才会在俗世中得一方清明。
-End-
精彩演出回顾

风靡全球:巴洛克超级记忆音乐


Mini 音乐历史书,5分钟纵览5000年


她包下了整个剧场,把织布机放到了舞台中央


布拉格--歌德笔下的"音乐之城"


拉赫马尼诺夫:上帝和我开了个玩笑,让我谱出了“拉三”


如果音乐看得见...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
让你足不出户买好货:



    关注 心悦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