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a7轻量化之路

 

这是我入门a7以来的一篇杂文,主要总结了这一年多来,对于镜头转接的研究结果。同时,这也是我确定自己摄影风格的一年,水平的进步得益于对设备的研究和把握。圈内技术大拿很多,几十万的设备也不少,我只是想走一条自己的路,就绛紫...



今天在整理一个柜子的相机和镜头,忽然觉得我有必要把这一堆镜头选择购买和使用的经验写一下,一方面以实践经验给别人一些帮助,一方面让更有经验的老师们教正。不过这篇纯粹属于杂文的东西,大家别拿它当指南或者专业评测来看,因为个人风格的东西太多,不见得都那么客观。



我原先是走美能达路线的,后来美能达被SONY收购了,就加入了索门,早年在佳能和尼康二分天下的时间里,我是小众的选手,和宾得、奥林一起,归于有些想法,但不入主流的。我没有碰过那几台雄霸天下的王牌,佳能5D2,5D3,1DX,尼康D3,D4,D800,甚至连中级的机器大多没玩过。现在居然在走定了SONY路线以后,还进了一台APS画幅的佳能,究竟是什么鬼,后面再说。



先看一下几年前我的设备,Sony A700,三颗副厂腾龙镜头,17-50/F2.8,90 F2.8,180 F3.5。可以表达我两个观点,第一我不买特贵的镜头,因为索尼蔡司原厂当年A卡口的镜头个个天价,比同样水准的尼康和佳能贵;第二我不覆盖全焦段,不搞大三元和小三元,用广变焦加其他定焦配置。

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是《摄影之友》熊天宇写的《搞机指南:“A7”这么好,我该选哪台?》,大家可以自己去搜出来看,写得很全面。所以我就不会再分析a7系列的6台机器该怎么选择,坦白的说,主要跟钱有关系,然后才是其他。我买机的时候只有a7和a7r两个选择,我买了a7。那篇文章里,对于Sony FE卡口原生的所有镜头,截至到前两个月吧,都分析到位了,我觉得也是蛮同意的。

有一个问题,其实作者并没有明着给出答案,专业摄影师在用a7以后,主力镜头用哪个?人家是高手,不明着给答案,是因为没答案。关键看你拍什么!每次人家要我推荐镜头的时候,我都会要求用户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风光?动物?静物?人文?人像?(注意:人文和人像绝对不是一回事)我个人的答案是风光,所以我的主力镜头是16-35,人文的话就是24-70,动物的话就是,不要用这台机器,也不要用索尼。因为在长焦镜头线上,索尼的G镜头(原美能达镜头)只有75-200一台,和佳能的全线红圈白镜头相比根本无法匹敌。运动题材,人家用什么,你看电视里足球比赛场边人家记者是什么镜头就知道了。

【Sony Zeiss 16-35 F4 风光主力镜头】


【Sony Zeiss 24-70 F4 人文主力镜头】


【佳能70-300L / F4.5-5.6】
这也是为什么我确定SONY路线以后还买佳能的道理,只为了承载一个红圈70-300。我的佳能是70D的APS半幅机,为什么不上5D3,除了价廉物美之外,我可以负责地说,在长焦摄影的领域,APS半幅机比全幅机的不足可以无限缩小甚至忽略。在广角端,你存在着角度不足,拍不全东西的问题,比如一栋房子,全幅机的16mm焦段拍摄,撑满画面,半幅机就拍不完整,而10mm的镜头你又没有。我们说在这个意义上,10mm在APS半幅上,等效于16mm的全幅,如果你搞不到10mm的广角,你半幅机就拍不了刚才那栋房子。但是长焦不是这么看的,你200mm焦段拍一个老虎,在半幅上撑满画面,你肯定很满意,但如果你希望拍到老虎周围的环境,你一定需要用全幅机器吗?我觉得,你为什么不把焦段收到135mm试试看呢?



长焦就这么过了,因为我拍风景的主力都在广角,长焦纯粹是辅助。假如我不拍动物,旅行的时候,我是不会带佳能和那个白胖子出去的。我会带a7,配上主力镜16-35,然后带一堆其他镜头走。

面对稍微专业一些的用户,或者说稍微贪玩一些的用户,无一不是希望在a7的基础上转接以前几百个老镜头,这才是我今天想要谈的。怎么选,哪怕每个镜头的评测都摆在面前,怎么选?我首先推荐一篇文章,是我开始玩转接时候的一篇指南文章,出自于《色影无忌》论坛资深版主天漠虎峪的《我摄影,我快乐!谈谈索尼A7系列转接福伦达等14款镜头》,他是能把每一个镜头的评测都写出来的人,很佩服这样的人。这篇文章对我镜头的选购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他主要写的是以前老镜头转接a7的,最多写到的是福伦达,唯一的道理是,性价比极高。没人敢说,玩遍莱卡全部镜头,不过玩遍福伦达全部镜头,还真是做得到。

根据天漠虎峪的评测,我进了VM28F2,VM12F5.6两个镜头,加上一个极具争议的镜头VM35F1.4我刻意想测试一下,我搞了3个福伦达,这都是最近的事情了。在此之前,顺序并不是这样的。

挂机镜头是每个摄影师的第一个镜头,然后第二个镜头也很重要,它一定是你挂机镜头所最不能实现的,补缺。我的挂机镜头是16-35,最不能实现的是什么?远摄。如果要拍远一点,我是完全抓瞎的,所以我斟酌再三,从德国邮购了一台莱卡R90F2,俗称大头九。这也是我唯一一台莱卡镜头。大头九有2个款,R90和M90,莱卡系列用M标注的是旁轴镜头,R标注的是单反镜头,M90是更加高端的做工,实际拍摄效果相近。


【莱卡大头九 R90 F2】


(Leica R90 F2远摄所表现的色调还是很厚重,微对比很出色)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问自己,90焦段并不足够远,以前我都是以180给自己封顶,我是不是要进一台莱卡180F3.4/APO,也就是江湖上享誉盛名的七种武器之首的“长生剑”。在和崔铁军老师一起旅行的过程里,我见识过长生剑无与伦比的解像度,心里一直有这个念想。但最终,我还是没有拿下长生剑,甚至连135的焦段都没有拿,说回来,还是个人拍摄题材的风格问题。我今年以来越来越多拍广角和超广,长焦的题材所用甚少,便不想再迷信那个器材,这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加之长生剑以及其他高素质的长焦镜头份量极重,和我轻量化的思路无法契合,于是,90焦段成了我近期焦段封顶的标杆。


【莱卡180F3.4 APO 长生剑】
福伦达VM12来得很早,甚至早于我的挂机主力16-35,那主要是因为在没有16-35的时候,我靠24-70走天下,广角是绝对的不够。现在主力镜头最广角是16,是不是12就应该沦为鸡肋了呢?坦白的说,从角度而言,12和16确实差了几度,一般情况下你用不到这几度,但当我站在五色海和牛奶海的垭口,拍摄央迈勇和仙乃日的时候,这VM12真心帮了我大忙,16就真是不够。所以VM12现在对于我而言,是一台角色镜头,没它也可以,有它更帮忙,它还有两个优点,一是轻,二是色彩浓郁。缺点也不多说了,新手都看得出的是缺点的东西,一是超广角镜头都有的严重变形,二是严重的暗角。前者我可以通过拍摄题材加以规避,后者我觉得也是看题材,标准风光照,广告片,当然不能有这么厉害的暗角,有些拍感觉的,拍故事情节的,则不惧暗角,我还喜欢暗角呢。(附:暗角在LR等后期软件里可以通过“叠加白角”的方式去掉)


【福伦达 VM12 F5.6】


(VM12样片)


第四个镜头,是我入门最晚的一个镜头,重要性或许可以排第三,是Sony蔡司原生的自动镜头55F1.8。主要的说,对我更重要的不是50焦段,而是F2以上的大光圈,可以让我面对夜景从容不迫。这是一颗非常棒的人像镜头,也可以兼做人文镜头扫街。现在的人像摄影毕竟和以前不同了,不是摆好姿势拍留念,而是更加注重抓拍的神情自然。手动镜头就很难做到这一点,虽然我之前一直用宾得50F1.4做标准镜头,但多次带着抓拍人物特写都并不成功,继续沦为让大家站好了我数一二三茄子才行的模式。这促使我下定决心在最后引进这颗重要度很高的镜头。

【Sony Zeiss 55 F1.8】
讲到50焦段,有必要多说一些它的神奇之处。首先,人的单眼视角就基本是和50mm的视角一致的,双眼视角则基本是和35mm一致的。50又基本是35的1.5倍,所以换句话说,APS上的35mm正好当50mm的用。其次,这个视角和实际应用基本怎么合拍?35更适合拍全身像,50更适合拍半身像,引申开去85只能是最适合拍大头照了。第三点是玩过手动对焦的专业选手会知道的,50mm以下的焦段,景深大,手对焦好控制,不容易失焦。50mm以上,手对焦难控制,易失焦。这也是我最终拿下自动头55F1.8的深刻原因。我有说过我用VM12从不对焦吗?盲拍?对的,我就是盲拍的。

写到这里,其实如果随身带3个镜头的话,我的答案是16-35 + 55/1.8 + 莱卡90,两台都是索尼蔡司原生FE的镜头,都是自动对焦的,一台是手动对焦的德国镜头。写到这里,我顺便插播一下,昨天我去SONY旗舰店,实际测试了一下90F2.8 Macro G,我感觉不错,毕竟是自动对焦的。有人论坛上说,这台镜头其实就是老腾龙90微,OK啦,毫无问题,我一直非常喜欢腾龙90微,而且到现在我还留着90微用在佳能70D上。这是腾龙副厂经典的一款镜头,纵然第一代对焦有拉风箱的情况发生,我还是非常喜欢它的画质,包括虚化。对于手动对焦不踏实的摄友,我强烈推荐腾龙90微一脉相承下来的90F2.8G。


【Sony 90 F2.8 G 美能达G镜头】
我为什么不换90G?这是一个可以的问题,如果为了抓拍,我一定会用90G,如果为了一种特殊的情怀,我会把唯一的一台莱卡镜头一直用下去。那种莱卡的味道,你很难言表,首先莱卡镜头多数是低反差镜头,过曝的地方也不觉得扎眼,欠曝的地方好像也有细节,黑白的表现尤其好(低反差镜头的黑白都好)。然后就是色调的莱卡味道,你会觉得色调很深沉,蓝里面有点泛青,黄里面有点泛橙,有人曾经解读为高光偏青,暗光发黄,还指导用户在LR里面那么操作,但我实际做下来,效果并非很理想,足见莱卡原生颜色的神奇。





(莱卡色调,再鲜艳的题材,都不感觉太张扬)

纯正莱卡色调是需要莱卡相机和莱卡镜头共同来演绎的,单纯莱卡镜头可以表现部分,但至少是把德味给表现出来。德味和非德味,其实是复古和现代色彩的差异,古典的色调深沉,现代的色调漂浮,不能言传,看片子意会。我觉得每个人的眼睛都有色差,现代的颜色,其实是真实的颜色,复古的颜色就好像是我们看过以后记忆中的颜色,略带了一点褪色。



(这是24-70镜头出的颜色,明快,真实)



(16-35的色彩风格,还是有一点不同的,虽然不是同一片天)

莱卡和蔡司都是德国厂,福伦达也是德国厂,所以德国照相工业一度都是鼻祖,但后期世界相机工业的重心却转到了日本,佳能,尼康两大巨头全都是日本厂商,而福伦达也被出售给了日本企业确善能。蔡司和SONY的战略合作以后,产生了用蔡司ZEISS小蓝标加持的SONY产品,我们一般成为索尼蔡司。由于生产线反复迭代,作为普通用户,你无法识别哪个产品来自于哪个生产线,会产生怎样的色彩风格。但至少我目前看下来,16-35的色彩感觉要比索尼蔡司其他的镜头要好,德味要浓郁一些。24-70就要逊色不少。当然色彩的东西永远是各有所好的,但多数人都非常喜欢我VM12出来的色调,这是标准的德味。



(福伦达 VM12 超广出图,色调深沉,带暗角,不适合拍横平竖直的东西)

我的三颗福伦达目前基本都是角色镜头,但VM12因为它的色调更讨好一点,我经常带它。VM28和VM35其实是一个风格,虽然VM28是Ultron系列而VM35是Nokton系列,我原本期待它们给出我不同的表现,但结果是,几乎一致。28和35基本归于同一焦段,前者F2,后者F1.4,光圈级差也不大,手感上VM28要好很多,由于体积极为小巧,我有时候会用VM28挂机代替16-35作为扫街镜头。毕竟16-35的体积和份量都属于单反级的,如果旅途劳顿了还要背着这点重量,未必总是那么受欢迎。


【小巧的福伦达VM28 F2】
VM12和VM15同属Heliar系列,而且都是超广,我姑且假设它们拥有同样的色彩风格。VM12只有一代,VM15却已经有了三代。Heliar在福伦达的历史上,是高端镜头系列,早年德产的Heliar基本都可以有电影镜头的画质,因此有不少专业人士对于如今日产福伦达Heliar已经颇为失望。我没有见识过早期的水平,但对目前的产品,颇为满意了。常用的福伦达镜头中没有其他的Heliar系列,因此我不再做出其他测试。



(16-35大气出片,从常规角度来看,没啥可以挑剔的)

对于是否选用转接镜头,关键都是考量自动对焦的便利性,目前在a7机身上,可以自动对焦的原生镜头已经不少了,而且通过EOS转FE的转接环,能够实现大多数佳能镜头的自动对焦。一般用户,从焦段覆盖的角度而言,是没有必要再做手动对焦的纠结了,除非你对某些镜头的色彩和味道念念不忘。我没有用佳能镜头转接a7,还是因为佳能单反镜头真心太大,标准镜头50F1.2大光圈转接以后的经典手榴弹图。为了轻量化之路,我都是以莱卡旁轴M卡口转接a7的做法,大多数福伦达都是M卡口的。说到这里,推荐一个好东西,艺能M转FE的微距近摄卡口,帮我所有M镜头都转化为微距镜头,而且最小对焦距离基本都收近到20公分左右,远小于这些镜头原本的最小合焦距离0.5米以上。最然这个没有任何电子元器件的纯金属件要卖1000块多,我还是觉得非常值得,至于佳能EOS转FE卡口,建议买唯卓2代600元左右比较价廉物美。


【艺能微距转接环】
最后再说一个特型角色镜头,泽尼塔16mm鱼眼F2.8。因为鱼眼的应用场景比较少,所以绝没有必要配昂贵的原厂鱼眼镜头。目前市面上素质过硬,价格合理的鱼眼镜头,只有这一款,没有其他选择。泽尼塔是俄罗斯厂,而早年二战胜利的时候,泽尼塔是俄罗斯从德国缴获的工厂,前身可能是莱卡或者蔡司。


【Zenitar 16mm F2.8 Fisheye】


(Zenitar 16mm 鱼眼样片)


早年唯单反论的年代里,大家背着5D2和大三元走天下的年月,确实机器越大就越是铝镁合金的,越高档,机器越小越是塑料的越差劲,纯铜机身的莱卡除外。而今天的a7终于让轻量化不再和廉价差劲的塑料机器保持任何关联,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飞跃。5个镜头的长途旅行已经是我的常态,而我真的不觉得累。

(本文将保持更新,有问题或建议,欢迎留言)


    关注 猫在旅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