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过一个高逼格的重阳节|文史宴

 

古人的重阳节是丰富多彩的,今天重温这些故事,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生活情趣,也对今天的过节有着借鉴作用。毕竟,在吃喝玩乐的同时,如何把节日过得健康、祥和又不失活泼,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



时值重阳,又到了每年登高游玩,喝酒赏菊的最好时节。

关于这些习俗,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是这样说的,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家中会发生灾祸,只有全家作绛囊装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才能免灾。桓景照他的话做了。晚上回家,见家中鸡犬牛羊都死掉了。

上面所撰虽然有趣,但《续齐谐记》只是本志怪小说,终归不能当作严肃史料来看待。

据载,重阳节的前身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至于登高之习,西汉刘歆《西京杂记》就讲到:

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而重阳之名,最早见于三国时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由于九是数字之极,日月相重,因此,这些习俗也带有人们对于追求长寿的心理寄托。

重阳赏菊、饮酒在陶渊明诗中所记颇多,可见在魏晋时代已成惯例。而簪菊佩茱萸的习俗,则在唐代之后才流行开来,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在唐宋以来的诗文中比比皆是。

古人重阳登高时一般都要搞点宴饮,其时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齐聚一起,煞是热闹。

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龙山高会”

东晋大司马桓温曾于重阳这天召集群僚在龙山宴饮,参军孟嘉也位列其间。忽然一阵山风吹过,孟嘉的帽子被吹落却一点都没察觉。桓温让身边的人先别告诉孟嘉,想看他的举止如何。

过了很久,孟嘉上厕所,桓温使人把帽子捡回,让孙盛作文嘲之。孟嘉回座后看到,不假思索,马上作答,文辞诙谐又不失文彩,满座宾朋友无不击节赞叹。

后来“孟嘉落帽”就成了一个典故,常用来赞扬人的气度恢宏,潇酒儒雅。

孟嘉的名字可能还有点陌生,但提起他的外孙,恐怕就无人不晓了。孟嘉的外孙就是大名鼎鼎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跟外公一样,陶渊明在重阳节这天,也给我们贡献了一个名叫“白衣送酒”的典故。

某年重阳,陶渊明无酒可饮,只得在菊丛中徘徊遣闷,不知不觉,就摘了一大把菊花。正当他坐在屋旁惆怅之时,远远地忽然望见一个白衣使者向他走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陶渊明取来就饮,大醉而归。

魏晋人占了头彩,唐朝的王勃也不甘示弱。

《新唐书·文艺传》曾记一件事。又是九九重阳这天,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滕王阁,特别安排其女婿提前作好一篇序文,想在宾客中夸耀其才。众宾客知道其中玄机,都推辞不受。

王勃当时去交趾省父,路过其地,也受邀出席。纸笔落到手里,年轻气盛的王勃却没有推辞,研墨挥笔。

洪都督见有人搅局,顿时大怒,借口上厕所退席,却悄悄派人盯着,王勃每写一段,就上报一段。随着文章的展开,语句越发地精彩,最后都督不得不叹服“天才也”。于是重新出来,请王勃把文章写完,宾主尽欢而散。这就是古文名篇《滕王阁序》的由来。

重阳的这些习俗在唐朝基本定型,后世没有多大的改变。到了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法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又给重阳节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现在重温这些故事,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生活情趣,也对今天的过节有着借鉴作用。毕竟,在吃喝玩乐的同时,如何把节日过得健康、祥和又不失活泼,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关注 文史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