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上)|文史宴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楚汉战争时期一个不太知名的人物。虽然不太知名,但我们可以看他怎样空手套白狼,让千座秦国城邑望风披靡;看他怎样舌转乾坤,发表惊人言论,让一代兵仙韩信走上不归路;看他怎样只言片语从虎口脱身,让刘邦不再找他的麻烦,安然度过这一生。...





大司马乱入:文史宴公众号现在推出西汉史专题,会连续推送讲述西汉史的文章,以飨读者。本文节选自李肖肖《兵仙:楚汉风云中的韩信》一书,作者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指导现实,之前的文章也很受欢迎,请大家欣赏。

作者其他作品:

刘邦得天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超乎你的想象(上)

刘邦得天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超乎你的想象(下)

大秦帝国的最后一位名将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楚汉战争时期一个不太知名的人物。

他,范阳人,活跃于楚汉年间,以一布衣之身,潇洒往来于楚汉滚滚的硝烟中,几令天地扭转,乾坤倒悬。

今天,生于社会底层,有鲲鹏之志无凌云之路的人都应该看看他:

看他怎样空手套白狼,为了保全家乡,让千座秦城如秋风扫落叶般在革命大军前望风披靡,而他压根就瞧不起这支革命队伍;

看他怎样长舌转乾坤,发表惊人言论,让一代兵仙韩信走上不归路;

看他怎样只言片语从虎口脱身,让刘邦不再找他的麻烦,安然度过这一生。

他,就是蒯通,人称风魔。

不寻常人物的背后,必定有不寻常的故事,不寻常的故事背后,必定有不寻常的细节。欢迎关注,共同探讨。

公元前204年,在睡梦中被刘邦偷偷摸摸夺走兵符的韩信,按照刘邦的指令,继续东征,讨伐齐国。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凑足了他自认为可以到一试身手的资本,他决定启程。

但刚走到半路,却听到一个消息:你不用去了,齐国已经拿下了。

特此声明,这个消息不是刘邦给下达他的(这句话很重要,后面还会被一个奇人利用,发挥奇功),但确实和刘邦有关。

这源于两个多月前刘邦的一个部署。或许是无心之谈,刘邦自己都不在意,但做者有心,却真的给实现了,虽然有点狗血,但要看到做者是谁,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天下第一舌——郦食其
高阳酒徒郦食其


所以,在讲蒯通前,我们要先讲讲郦食其,这个历史上著名的酒徒(尽管他可能并不怎么喝酒)。他们两个人命运偶尔的交际,连面都没见上,就报废了一个千年一遇的骋辩家。

一、高阳酒徒

李白诗云: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说的就是这个人,据说他出场时即已年过八十,人称郦生。

这是个一身儒服打扮却坚决不肯承认自己是儒生的奇怪老头,是个自称高阳酒徒说起话来却一点也不结舌可令铁石开花的奇怪老头,兄弟俩都在刘邦麾下干活,一内一外。

弟弟名郦商,早已经屡立奇功,位列将军,独自带兵雄霸一方;而他,则活跃在刘邦的身边。

刘邦人生中最关键的几场战役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虽已老迈,却屡屡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当所有的将军都还没有发起冲锋的时候,他已经在敌营了。

虽然他屡立奇功,被称不下十万雄兵,但悲哀的是,我们发现,他几乎每次都被当枪使。还好他福大命大,每次都大难不死。

第一次是他主动送上门去,不能怨刘邦。

那时,项梁刚死,刘邦领怀王命西过他的家乡,屡攻城池而不下,心中烦闷,正在洗脚,他就来了,劝说刘邦攻取陈留,并单身入城,凭着和陈留县令的交情,半夜切了老朋友的头,孝敬新领导。于是,刘邦得到了自受命以来的第一场大胜利。

第二次是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从南入关,并让他和陆贾去入秦的重要关防——武关先去劝降秦军。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秦将正等待大军和平入关,收获胜利果实,不想却迎来了凶悍的军队。秦将恼羞成怒,若不是他们俩躲得快,早已成为那次战役的牺牲品。

第三次就是刘邦准备派韩信北上时,他打前阵和诗人魏豹的那次谈判。那次危险系数较低,只不过却让天下第一舌有了平生唯一一次失手——失于有意的安排。

第四次就是这次,但此次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他的对手是田横,那个时代数一数二的人物,极为强悍,他怎么也躲不过了。

此前成皋被楚军包围,刘邦单身从成皋逃出,渡河后曾打算放弃荥阳、成皋,是郦食其及时站了出来晓以利害,才让他打消了那个愚蠢的想法。

但郦食其老先生话多,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不失时机地又为自己揽了一个在常人看来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让其自觉归顺,称汉东藩。”

刘邦一听,虽然比较夸张,但他已经习惯了这个老头的一贯作风,何况这也符合自己的战略方向,反正没有什么损失,让他去试试又何妨?不成功是天经地义,成功了是喜从天降,刘邦赶紧说:“好,好,好,你去吧!需要什么只管让办公室给你准备。”

但这谈何容易!田氏三兄弟天生就是硬种,从来没有服软的时候,还在项羽如日中天的时候,哥哥田荣的地盘就在项羽的身边,他就敢和项羽叫板,并最先发难。

后来刘邦统一了天下,弟弟田横拒不服从,逃到了海上,刘邦好说歹说,才算把人给请回来,可是,刚到洛阳,他就自刎向宗人谢罪了。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这样的人,你想让他自觉归顺,做你东藩?凭你三寸不烂之舌,别逗了!但是,郦老先生还是高高兴兴地上路了。一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忘了这茬,却意外地得到他的传书,齐国同意了!

刘邦一听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他明知此时韩信正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率领十数万大军。但他对此选择了沉默。

能够说服固然不错,但两年前联军的教训至今在心中,他知道,对付这样的顽敌,说服是没用的,打怕是暂时的,只有吃掉它,才是硬道理。但此时,他却面临两难选择:

让韩信停下来,怎么可能?下令韩信继续行军,那让天下人以后还怎么看自己?

为此,他选择了沉默。他相信,即使韩信停军,身边那么多人,也一定会有人理解自己的用意,劝韩信行军的。

果然,善良的韩信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掉头回家,在这个年轻将军的心中,只有“拿下”还是“未能拿下”这样单纯的胜负概念,何况人家已经拿下,现在身处强梁之间,你再率领大军前进,就是害了人家。

对此,他在赵国新认的老师广武君也没有不同意见,照此下去,他虽然可能功劳没有历史中的那么大,却可以多活几年,甚至全身而退,子孙满堂。

但是,一个奇人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不但超出了韩信的认知,还超出了刘邦的预期,可以这么说,这是楚汉大地上唯一一个可以在政治上和刘邦过招的高手,只在战乱初起时露过一次面,然后一直潜藏在民间,等待机会。

他,就是蒯(kuǎi)通,即将闪亮登场。

二、奇人蒯通

蒯通,本姓蒯名彻,但由于他不幸生在汉代以前,汉代的皇帝们在儒家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为了避皇帝的讳,已经让不少神仙改了名字(比如嫦娥原名姮娥),他这个奇人再奇也奇不过神仙,只好乖乖的避汉武帝刘彻的讳,被改名,从蒯彻变成了蒯通。
无双策士蒯通


按照史料,他是范阳人,范阳,在今天保定向北三十公里的地方。韩信之前,他曾经正式露过一次面,那时还是陈胜的时代,项梁还没有渡江,韩信也还在家乡。

张耳陈余的怂恿下,陈胜派武臣到赵国。

当时革命的力量还很薄弱,到处都是秦国的郡县,没有几个肯主动投降,虽然经过努力拿下了十个城池,但付出了太大代价。于是,经过商议,武臣决定改变策略,杀鸡儆猴,从东北的范阳开刀。

歪打正着,这里正是蒯通的家乡。他虽无意于为秦守城,但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家乡被义军蹂躏,决定挺身而出。

此时,他,布衣一个,无兵无勇,凭什么呢?

经历了战国的洗礼,在中国的大地上,永远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手无寸铁,却可以影响历史这驾大车的方向,虽非统帅,却可以左右行军的力度和方向。在历史上,他们有一个大气的名字——纵横家

纵是竖,横是横,一横一竖看似简单,但要看用在什么地方。比如,用在长身体上,是纵向发,还是横向发展,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一不小心搞错了,可能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广而言之,如果这个身体是一个国家,那么,他的纵横谁说了算?当然是这个国家的国王。可是,在战国时期,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由于中央无能,国王周天子早已经形同虚设,连春秋时期顺应时势出来掌舵的霸主们也都一个个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么多诸侯王,天下到底谁说了算呢?

于是,一群研究纵横的学人如苏秦、张仪等,自告奋勇登上了舞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传说他们很多人有一个共同的老师——鬼谷子。他们身上经常佩戴多国相印,比皇帝还牛,各路诸侯经常被他们玩弄于指掌之间,国家的纵横被他们握在手中。
操纵国际局势之苏秦、张仪


秦国统一之后,皇帝重新掌握纵横,他们失去了表演的舞台,但他们的学说却得以流传,蒯通正是这种学说的一个继承者。由于凭借的东西不同凡响,对这个艰巨的任务,他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一人,足矣!”

于是,经过简单的思索,他先找到了事情的关键所在——范阳县令。如果他肯投诚,范阳就可以免受战争的蹂躏,可是,如何能让他不战而降呢?蒯通自有他的办法。

一见到县令,他就嚎啕大哭,边哭边说:“我听说你快要死了,特来给你吊丧。”然后又转哭为笑,说:“不过,恭喜你,遇到我,你不用死了。”

这县令正为如何防御的事头疼呢,看到他老人家这么一副尊容,不知道唱的是哪一出,就一头雾水朝着他预先设定的思维走去。于是,蒯通见时机成熟,便开始陈述厉害。

他说:“因为秦法的苛刻,这么多年来,县令你作为执行秦法的官吏,帮着秦国杀了不少的人,不是那些人不敢为父母儿子报仇,只不过畏惧秦法。现在天下大乱,秦法失去权威,各地少年争相造反,就是在报往日的仇怨,范阳的少年岂能无种?现在武臣又率大军前来,又有人撑腰,还能立功,不用武臣动手,范阳少年就争着前来杀你了。”

这一顿说可把这位父母官吓得不轻,赶紧听从了他的建议,让他带着自己的手谕去见武臣。他见到了武臣,又从武臣的立场出发,劝他不要单凭武力,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城降,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可乎?

如此美事,兵力尚不足的武臣当然愿意了,他急忙问:“怎么说?”

于是,蒯通充分发扬纵横家门变黑为白变白为黑的能事,说:“按照道理,范阳县令应该整顿士卒,守城备战,但他却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想要投降。可是又怕你像对待以前那十个城的县令一样把他给杀了,所以这会儿正在心中激烈地斗争呢!而范阳少年个个摩拳擦掌,想要杀了县令,占领城池,和你对抗。当此之时,作为将军,你怎么办?

“以我之见,最好莫如维持现有的秩序,给我侯印,让我去拜范阳令为你的功臣,他能保住性命,又能得到封侯,必然很乐意为您效劳。其他地方的县令必然有着同样的遭遇,一听到这种美事,还不争着抢着打开城门为您效劳?此时,您只需一纸公文,就可不劳而获燕赵数十城,请问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纵横家们少说都是为一方诸侯服务的,常常奔走于数国之间,出身草莽的武臣哪里见过这等大世面,一听眼睛都绿了,马上说:“好好好,就这样,你去办吧,需要什么只管说。”

于是,蒯通空手套白狼,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家乡,还让数十城免受战争的祸害,这就是纵横家的能量。

而这也是有记录以来,楚汉年间第一个不战而胜的成功案例,主导者蒯通没有任何战争经验,和战争双方都不搭界。

后来,刘邦身经百战,带领一支强大的武装,才在神仙张良的指引下运用了同样的方法,而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方法,他才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可是,他不知道,几乎一年前,有一个术士,只身一人,就已经成此宏业。
张良被蒯通抢先一步


所谓纵横,岂是一横一竖间?纵横家们的目标往往都是天下,对武臣这样的人物,蒯通还不屑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张耳陈余都不曾入他的法眼,他在等待一条大鱼。

所以,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家乡后,他又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般,回家著书去了。

据太史公在别人传记中的一条评论中说,他和安期生是朋友,他们曾献计给项羽,项羽不用,但事后却想要封赏他们,被他们拒绝。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通善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也算是一条大鱼,这还真有可能,但当鱼浮出水面,看到不是所求,他们还是毫不犹豫放弃了,这就是纵横家的狠决。

据说后来安期生做了神仙,被汉代的术士们编成故事,骗得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晕头转向,即使近千年后,一心想要成仙的大诗人李白还在诗中,信誓旦旦地说他在海中骑鲸。

能和神仙做朋友,蒯通也不是一般人。但他明显比当神仙的朋友更有耐心,当朋友已经骑鲸远去,他仍然在家乡苦苦等待。他在等待一个人,一个站在历史拐点的人,他希望通过他改变历史的格局,这是一个纵横家的职业追求。相对于这个,什么神仙、富贵、王位,都是浮云。

他坚信这块土地对于中国的意义,他相信那个人总有一天,会踏上这块土地。

三、当高阳酒徒遇到范阳蒯通

终于,公元前205年冬天,时隔三年,蒯通等来了韩信,这个凭借三万人马“不终朝”(广武君语,不到一个早上的意思)消灭成安君二十万大军的神奇人物。他认定这就是自己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但他并没有盲目行动,而是在等待机会。

从十月踏入赵国土地,到第二年离开,韩信不知道,一直有一双眼睛,在暗地里盯着他,看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逍遥游

想要有大鹏一样的脊梁,首先要有大鹏一样的眼界。

他的苦心终于有了结果。公元前204年十月,在行军的路上,韩信收到了前方的消息,确认无误后,以他如水晶般的思维,他决定停止行动。

他的老师广武君和身边的人都没有异议,但蒯通敏锐地发现了商机,果断上前,以一个说客的身份(陌生人),主动向韩信兜售他的见解。从事后来看,这个见解虽然一针见血,但充满诱惑,诱惑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阴谋,足可以撼动天地。
将神兵仙韩信


陌生人蒯通只说了一句,韩信就动心了:

“将军受诏击齐(他怎么知道),他(郦食其)只不过是汉在这场战争中部署的一个间谍(太精辟了),将军你想想,难道现在有诏书来让你停下来吗(这个说到点子上了)?你依据什么敢私自不执行诏书?”

大军之动,如泰山之移,要有无数人的付出,所以,其进退行止,关乎千万人之性命和国家的安危,战士必须听话,军官必须重视。

平日练兵,军令乃是核心,武艺只不过点缀,很多人对训练走走停停很不理解,但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反反复复、走走停停的训练从而把一些军事口号变成生活习惯,当兵的如何听话?军官如何明白这简简单单的“向左转”“向右转”“立定”的重要性而慎重发挥?

而在更高一级军官,不用口头发号施令,却要懂得军令,这个军令在国家而言,就是诏书,是要存档入史留作后证的,蒯通所讲的“诏”就是这个。

这对于其他人或许没有什么,但对于这次行军的统帅来说却是致命的,因为他要对大军的行动负责,而大军行动的唯一依据就是诏书。

有诏书,事后追问,即使失利,也没人敢说你什么;没有诏书,事后追问,即使立了大功,也可能受到追究。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多是骗人的,革命胜利后,很多功标青史的将军就是这样被整残的。

这一层意思足以打消韩信停军的念头,他得过攻打齐国的诏书,却没有拿到停止行动的诏书。蒯通对郦老先生身份的界定更加精辟,足以发人深省——间谍。

其实,这也正是刘邦一贯的定位,只是他从来不说破;只有蒯通说破了,且那样轻描淡写,太可怕了!这是个足以和刘邦抗衡的主,一个纵横家,一个帝王家,虽然目标不同,却实力相当。

《孙子兵法》云: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死间,为狂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

间谍分为五种,里面最危险的只有一种:死间。光从字面上,我们就能得出,从事这种工作十有八九是不能活着回来了,而事实正是如此,历史上从事这样的工作能够全身而退的屈指可数。

那么,这种工作的危险性何在呢?我们看工作的过程:“为狂事于外”,就是表面上宣传一种方案,其实真正的意图和行动恰好与之相反,让间谍听到传到敌人耳边。

当然间谍能够听到的也只是假信息,他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因为只有这样,传话的时候,他才会信誓旦旦,不会轻易被敌人识破。

战场上人命如蚂蚁,已经把他放在最危险的地方了,却还如此利用他,恐怕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可是,战争就是这样残酷。

我们看郦食其老爷子几个流传下来的故事,好像他一生都在做这样的傻事。由于幸运他总是逃脱,可是每次伤心,每次幻想,每次重来,他都乐此不彼,真是个怪老头。

但这次他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这次他不但摊上个坏主子(刘邦),还又遇上个一等一厉害的高手(田横),并意外地撞上个以破坏世界和平格局为唯一乐趣的角色(蒯通),加上韩信无敌于天下的精妙战法(出其不意),在这三位大神的夹攻和韩信的助攻下,恐怕这回,他要做一回名副其实的“死间”了。
韩信分兵北上灭诸国路线


四、高阳酒徒之死

蒯通的话还没有说完。看到韩信迟疑,他又立刻激将:

“况且姓郦的不过一个人,驾着一辆马车,鼓捣三寸之舌,就拿下了齐国七十余城;你身为将军,将兵数万之众,足足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拿下赵国五十来城(这兵多吗?时间长吗?攻城少吗?你来试试!)。你为将这么多年,难道反而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一年前,总结会上,韩信问老师广武君第一句话,就是“何若而有功”,这可算是戳到了韩信的软肋。何况熟读兵法的韩信,深知间谍的作用,就是让行军更顺利一些,如今因为一个间谍而放弃行动,日后追究起来,这责任谁背?

这一番话,又是恭维(将军),又是讲理(受诏),又是恐吓(何以),又是激将(竖儒),又是戳肋(功劳),黑白颠倒,添油加醋,他是背后做了多少文章,才经寥寥数语,写出如此厚积薄发的佳作!

韩信纯纯青年,意气风发,如何经得住他这番折腾?更不敢因为一个间谍而擅自放弃行动,于是,想都没想,管它是万丈悬崖还是千丈深渊,直往里跳,立即下令全军:全速前进!

郦食其的工作太到位了,一向警惕性极高的田横居然破天荒放松了防御,举国上下纵酒行欢,给了韩信一个天大的机会,再加上此番新增的骑兵。

公元前204年十一月,韩信一举攻破了当时齐国的重要防线历城,瓦解了那里的边防主力,并直捣首都临淄,一点反应的时间都没给田氏叔侄留,更没给郦食其留。

于是,同样迷糊的郦老爷子落在了一脸迷惑却杀气腾腾的田氏叔侄手中,但他很快就明白了一切,既往那么多经历,他不是傻子,60多岁又被人涮了一把,他意识到这次是到头了,做了一生死间,这回终于要对得起那个字了。

高阳酒徒不能怂。太史公详细记载了他此时的表现。

愤怒的田氏叔侄一脸扭曲地对他这个瘦弱老人说:“你能让他们停止进攻,就放了你(我活汝);不然,我活炸了你(我将烹汝)!”唾沫星子溅了他一脸。

看到昨天还在喝酒吹牛的朋友翻脸如此之快,他是个明白人,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这个老人把人生的最后两句话,一句留给了刘邦:“举大事不顾细谨,盛德不辞让。”直到此时,他还在为这个主子说话。

另一句留给了自己,也还给了田氏叔侄:“而公不为若更言。”这是原话,我照抄了出来,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老子不跟你们废话了!

于是,气急败坏的田氏叔侄残忍地“烹”了这个老人,这个欺骗了他们、让他们大意丧失国土的间谍。天下第一舌就此落幕,这是唯一一个没有熬到革命胜利的“天下第一”。
烹杀郦生


刘邦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愧疚,死间合当如此,他给了他封侯,却并不多,只有900户;而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则高达4800户;最多是曹参,10600;最少也有500户,900户是比较末流的,完全不能和他的功劳相匹,因为刘邦知道,死人是不会出来跟他闹的。

倒是田横在多年后表现出一丝人情味,那时,项羽已死,天下归刘,田横带领五百壮士,逃亡海上,被刘邦惦念,一定要他回来,大则封王,小则封侯。

但毕竟是田横,他对刘邦的话保持了足够的警惕,开始寻找不去的理由,想到了曾经被自己扔进油锅的老人郦食其,他对刘邦说:“我烹了您的使臣郦生,听说他的弟弟正在您的朝中做官,我害怕,不敢奉召,愿意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守护祖国的海岛。”

刘邦对此并不感冒,在他的心中只有利益格局尺度大小,没有爱恨情仇,对此,他简单做了处理,下诏给郦商,措辞很严厉:“齐王田横马上就到,谁敢动他,即刻灭族!”

田横不得已而奉召前往,但他并没有见这位皇帝,而是选择在不到三十里的地方自刎身亡,死前说了一段话,又提起了郦食其:“我烹人之兄,和他的弟弟同朝为官,即使他的弟弟震慑于天子的诏令不敢动我,我独能无愧于心乎?”

然而,老子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主宰天下者,每以至不仁,现实不幸就是这样残酷。所以,在这场斗争中,项羽、田荣、田横等有感情讲义气的动物都挂了,只有刘邦,你做到了,去当你的皇帝吧。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关注 文史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