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 敬老何必只停留在重阳,孝心更需细水长流

 

核心提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因“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外出游玩,防雨防冻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但是今天出门游玩可要注意,受台风“艾利”外围环流及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福建中南部、广东东部和台湾等地有中雨或大雨,其中,福建东南沿海、广东东部、台湾东部和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上述局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12日之前,北方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气温偏低3~6℃。

重阳美食,传统地道

饮菊花酒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中医证明,菊花药性甘寒微苦,有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菊花酒虽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确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此外,上海的松糕、蜜糕,福州的九重稞等,也是重阳节时人们品尝享用的佳品。
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羊肉性温,益气补虚、温中暖下,治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五劳七伤。在《本草纲目》中,羊肉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秋冬食用,可收进补防寒的双重效果。

陕北有不少以荞面羊肉为主料的著名小吃,比如羊肉臊子饸饹、羊肉荞麦面等。而陕北人过重阳节更是要在晚上享用荞面羊肉。
重阳时节,这样养生

当心秋燥

燥为秋令,易伤津耗液;同时,秋季特别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对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应对秋燥,应少吃辛味的葱、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养肝气。这个季节,喝粥可以减轻人的胃肠道负担,对消化也有帮助。
避风而卧

睡眠是养生的重头戏。秋季夜里凉风习习,很容易受到“贼风”侵袭。若“贼风”吹在熟睡者的头面部,翌日清晨就会感觉偏头痛;“贼风”吹在腹部,则会引发腹泻;“贼风”吹在暴露于外的肢体,还会使肌肉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因此,这个时节,入睡时一定要避风寒而卧。另外,秋季气候干燥、风力大,汗液蒸发快,容易使人出现口干、咽燥、便秘、皮肤干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
适当进补

秋季是进补的时节,很多老人在此时“贴秋膘”。现在,社会上各类养生与健康的科普文章很多,然而有些观点并非适合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补,很多中药补品非常讲究体质的寒热,服用前一定要弄清楚。
起居有常

换季时节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好不要打破原有的、已经形成习惯的、稳定的生活常规。

老年人骨质较脆,是骨关节病高发人群。如果家有老人要去登高,一定要提醒他们尽量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注意保护骨关节的健康。
心情开朗

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花木凋零,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因景触情,产生忧郁、烦躁、凄凉、垂暮之感。老年人情绪不畅,更会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诱发多种疾病。子女们应多跟父母唠嗑,多交流。


敬老何必只停留在重阳,孝心更需细水长流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今天我们迎来了秋天一个重要的日子—重阳节,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又称为老人节。每年这个多数在外的人都会回家看望老人,尽尽自己的孝心,这已成为我们不变的传统。然而,近些年重阳节慢慢淡出人们的观念,孝心也渐渐生出了别的味道。

各地在重阳节这天纷纷在敬老院,社区开展文艺演出、发放慰问品、洗衣做饭,忙得不亦乐乎。但这天过去后,热闹的景象不复存在,家中又只剩下孤独的老人以及他们无限的等待。如果孝心只停留在节日,那么它就是一场完美的演出,谢幕之后只会徒增老人的伤悲。

产生这种现状原因有很多,现在社会流动太快,由于各种原因,年轻人好多在外务工,无法经常陪伴照顾父母,同时,匆忙的脚步也让他们失去了去陪伴家中老人聊天、温顾过往的耐心。这是大环境的现状,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让老人孤独的理由,不能把我们所承受的压力转嫁给老人。我们要知道,一个忽视了老人幸福的家庭,是难言圆满的;一个忽略老人幸福的社会,也难称是进步的。用心回应老人的呼唤,而不只是在节日用徒有其表的行动来衡量孝心,应该用心去思考该用什么方式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感谢有这样一个节日,赋予孝道更深沉的内涵,让我们去关爱老人,感恩亲情,但我们不光要在重阳节讲孝心,平时也要说,让大家都知道去关爱老人,从小事做起,从平时做起。其次,重阳节过得隆不隆重从来不是老人所关心的,我们的孝心需要细水长流的用心坚持。真正关心老人,不要只在乎表面的形式,不要在过节的时候才想到表达孝心,不要用金钱和物质去衡量孝心的大小。闲暇时多一些问候的短信和电话,听听他们的声音,平时多做一些家务,经常和老人谈谈心,老人都会很高兴。对他们来说,陪伴才是对他们最大的爱,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敬老不在重阳当天,而在每一天,发自内心的关心、关爱老人。传统孝道传承千载,要的是持之以恒,要的是细水长流。




    关注 爱泰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