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说教育】为了“下乡”而进行的“支教”是对农村教育的亵渎

 

为了下乡而进行的支教是对农村教育的亵渎文/白桦林当下,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按文件规定要有一定的乡下学校执教经历...

为了下乡而进行的支教是对农村教育的亵渎
文/白桦林


当下,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按文件规定要有一定的乡下学校执教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出于对乡村学校的一种政策倾斜?是引导城里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现状一:城里教师要晋升职称了,按文件规定要有农村学校的执教经历。特别要求任现职以来,要有农村学校执教经历。以笔者所在县城而言,城里几所学校有许多老师都是从农村学校经过考选进入的。所以许多老师缺少这一条,特别是许多老师进入城里学校以后晋升了高一级职称,所以要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任职期内就不再有农村学校执教经历。虽然,有许多老师曾经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农村学校执教经历。按文件规定,这些都不算。

到头来,要晋升高一级职称了,为了使农村学校的执教经历一栏不空白,所以,出现了多种情况。刚开始执行的一年,可以先晋升,再下乡。符合条件的老师晋升了高一级职称,第二年,自己或者别人牵头联系一所符合农村学校条件的学校,找一个老师,双方协商对换一年,各自到对方单位从事对方的工作,既不影响自己个人利益,也不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看上去风平浪静。然而,其中不乏,在农村学校挂上名,人不到场的情况。公开的说法是,只要没有举报的,就算合理合法。先不说,这些联系到了农村学校的城里老师,他们选择的所谓农村学校都是一些城乡结合部的,这样的学校早已经不再需要“支教”,由于这里离县城很近很近,甚至已经被快速发展的城市所包围。也不说已经联系好的城里老师有的根本不到农村学校露面,有的也只是去走一趟,点个名,完事。到头来,这样的老师一年内的出勤成了自由人,两所学校都不用出勤。

试想,这样的农村执教经历,对农村学校,对农村学校的老师们不是一种亵渎,又是什么?

现状二:政策要求越来越严格,今年的职称晋升,在9月开学的两个周左右开始,没有下乡经历的老师,今年一律不让积分填表,不论你能积多高的分。结果,城里学校中,那些任职期内没有下乡经历的、符合条件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老师,只能望而却步,又一年被阻止在政策之外。

到头来,这些老师无奈,只好期盼上级主管部门安排机会下乡执教,填补这一空白。然而,学校开学是在9月初,哪所学校能把工作放到现在再做安排,哪个老师不是一个萝卜一个空,哪个老师不是早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风风火火地开始了新学期的工作?然而,对于影响自己最大的职称问题何尝不是块心事。这个时候,一定要争取机会完成下乡经历。结果,到现在,笔者发稿时,9月30号,迟迟难以安排好的城乡教师支教工作,还在牵动着许多位已经够了晋升资格,但又不能晋升的城里老师的心。于己,晋升职称是对自己多年工作的认可,也是一个老师一生中应该有的追求。于人,许多老师已经是新学期的班主任,新学期的任课老师,扔下现在的工作,抛开面前的孩子,也是一种割舍。

开学一个月来,这种气氛一直在各学校,特别是城里学校里漫延,要说不影响工作,那是不可能的。

这种现状不及时得到解决,不是政策在引导工作向着良性发展,反而是政策的执行给当下的学校工作已经造成了许多人为的阻碍。

城乡教师交流支教,为什么难以推进?笔者认为:

原因一:现在的许多农村学校已经不需要什么支教。

首先,许多农村学校现在已经没有了升学压力。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够升学的学生。曾经和一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学校校长座谈,他们学校里,有几届学生已经一个升学有望的孩子都没有。但凡有点升学希望的孩子早已经被家长送到了城里学校。有一届,有那么一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升学有希望,但孩子的学籍又不在本地,结果培养了一年,孩子又转学了。谈到这些的时候,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老师们眼里已经沁着泪。

说到这里,好像我们的教育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根本。难道其他没有升学希望的孩子就不需要用心去教育了吗?这已经是当前教育的大问题,本文暂且不谈。

其次,许多农村学校的老师不再羡慕城里老师。因为他们现在有了乡村补助,一个同级别的老师,即使不晋升高一级职称,他们的乡村补助已经达到甚至超过高一级职称的工资待遇。所以,即使现在的农村学校不再有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名额分配,对许多老师而言,已经无所谓。拿着不错的工资,工作不像城里老师那样没日没夜地劳累,下班后,开车回到城里的家,看着城里老师披星戴月地忙碌,何乐而不为?

当前这种得过且过的生活理念,在许多老师当中存在,不正是许多农村中学校长辞职的原因?据笔者了解,在本地一所规模不小的农村学校,四个级部的正副八个部门主任,多到有六个辞职。这难道不是当前教育的悲哀?

原因二:城里教师并不缺少乡村执教经历和情怀。

以笔者所在县城为例。现在城区的几所初中都是十几年前,最多也是几十年之内发展起来的。这里的许多老师都是来自于农村学校。到今年为止,城里学校还在从农村学校考选老师进城。笔者本人就是这样的来到城里学校的。记得最多的一年,为了充实城里学校教师的短缺,有几所农村学校,几乎考走了学校的所有优秀老师。笔者当年所在农村学校,最多时不到60个老师的规模,有一年考选进城的有四个,而且都在学校担任重要教育教学工作。试想,这些当年考选进城的老师们,他们的农村的教育经历不是很丰富?

然而,时下职称晋升政策就是这样规定,不论你在农村中学执教多少年,只要任职期内没有农村学校执教经历,就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这是何等不公平?

谈到这里,不得不让我想起了昨晚从微信上看到的江一燕的经历。她是一名演员,虽然名气不大,但出演过许多知名的电影。《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南京!南京!》里面都有她的镜头。她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其中最为出名的摄影作品是她在广西一所乡村小学校支教八年的过程中拍摄的那些孩子们的照片。一个本可以在影视界继续扬名的青春女孩儿,选择了条件无比艰苦的大山里的小学,在那里支教,一干就是八年。值得我们这些为了职称晋升了而下乡支教的老师们敬佩。

江一燕,一个年轻女孩儿,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了人生难忘的经历,给大山里的教育带去了源源不断地新鲜血液。原因何在?因为她和她团队真正发现了,农村学校教育所缺乏地东西,真正薄弱的乡村学校,缺少的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为了支教而来支教的老师们。他们的需要的是真正有教育情怀的、能扎根农村教育的人。谈到这里,我想起了当前国家推出的,给在农村学校经历年满三十年的老师们以至高无上的荣誉的国家教育战略。虽然不一定有什么具体的财物奖励,但从上到下,国家能看到这些人的付出,我认为,这就是进步。

江一燕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笔者曾经在班上让孩子们观看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放牛班的春天》里都有这样的老师的影子。他们何尝为了什么职称?他们何尝受谁指派?

无论是职称晋升政策,还是绩效工资政策,都是为了推动教育发展而设的。然而,现在这些本来的好“经”,已经被我们念得了阻碍了教育的发展。相反,教师本该有的教育情怀,社会本该有的重视教育事业,都已经被人抛到了九霄云外。

职称的话题在老师们中间已经是无奈加无助的话题,但我们的老师们,那些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们还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着。这样的老师哪怕没有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他们也是值得敬佩的。

那些为了有“下乡”而下乡的老师,那些没有教育的老师,不单单是对农村教育的亵渎,对城里的教育何尝不是?








    关注 白桦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