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从基础着手,让你的语文彻底“脱贫”

 

开学了,有一件事你不能不知道,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时代终于来了!国家教育部最新政策中提到一个激变:得语文者得高考...





国家教育部最新政策中提到一个激变:得语文者得高考,语文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在中考和高考中第一重要。

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原来小升初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而比奥数更能一锤定音。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此政策一出,想必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当然,大家都知道,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不过小编想说,你与其有这个时间去想这个问题,还不如踏踏实实从头做起。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习惯一旦养成,无论学习和生活,都将受益匪浅。

怎么样的习惯能让语文彻底”脱贫“呢?且收好。

1

规范书写的习惯

书写反映最基本的一种学习习惯。虽然现代文字书写方式很多,但良好的书写习惯仍然很重要。针对有些写字基本功比较好的同学,要朝美观、章法等较高层次发展;

而对书写基础较差的同学,则要从基本笔划开始,做到书写端正、清楚,并且在作业中加以督促,在考试中加以体现。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2

善用工具书

工具书用好了,学习就事半功倍。要重视善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让工具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尤其是自学过程中的好帮手。

对于传统的各种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诗词鉴赏》、《新华字典》等),要求学生人手至少一本,常备常查。

3

广泛阅读、逐步积累的习惯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是学生积累知识、增长学问、提高修养的有效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围绕课内学习,拓宽视野,广泛阅读。

尽量多的阅读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诸如名著、名篇、杂谈、时评及科普读物等。边读边思、边读边记、边读边查(查工具书或参考书)、读写结合(应用于写作),并定期归纳整理。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养成积累语文材料的习惯:比如制作知识卡片和小结卡片、写读书摘要、做课文旁批补注等。通过不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逐步提高。

4

强化朗读的习惯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作用。所以,一定要在课内外重视朗读,要大声地朗读课文或自己喜欢的文章。

形式可不拘一格,或配以音乐,或模拟情景。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在老师或同学面前朗读文章的机会。一段时间后,朗读质量大大提高。有些名篇还要求能熟读成诵。

5

熟读与背诵的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无非强调熟读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课本中的每一篇范文都应该读熟成诵,特别是古典诗词和文言文,熟读成诵是有必要的。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记忆力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为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须“要死要活”,在精读方面尤其是在中学阶段的确非常需要这种“死”,没有丰富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

6

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虽然教师经常强调预习、复习的作用,大部分学生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事实上仍有许多中学生不知道该如何预习、复习,要主动向老师请教怎样进行预习和复习,并能保证每天有30分钟时间用来完成它。

语文预习的重点主要是能整体感知课文,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文章题目、文体等方面入手,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复习则强调它的及时性,要求及时抽时间对所学内容闭目回顾“放电影”,检查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既巩固记忆,又加深理解。

7

经常练笔的习惯

现在的中学生不喜欢语文、不喜欢上语文课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害怕写作文。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小练笔成为习惯,做到以读生情,以情激写,勤于积累。语文练笔是阅读和习作的纽带,也是习作的基础。

首先,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其次,有一点阅读、一点观察、一点感受就记下来。要写出较高质量的作品,就得有这样”不太像样“的小练笔,它往往会成为写作的催化剂。

8

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很多学生未曾说话先脸红,“口将言而嗫嚅”,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讲话语无伦次、辞不达意,不善于怎么说。

要知道表达也是可以训练的。要抓住任何一个课堂教学中发言与演讲。演讲可以这样准备,主题由浅入深,逐层展开。

此外,还要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的各种讨论、对话、论辩、口头作文等等。久而久之,不但学会了“说什么”,还锻炼了“怎么说”。从而逐步提高敢说、能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良好的习惯完全可以培养出来。虽然许多中学生语文营养“先天不良”,但如果能从基础抓起,从点滴入手,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那么,这必将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


    关注 天利38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