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静一静的时候,是在说什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主题:正观,一念不生全体现

分享者:吕波 

分享地点:【吕波国学】微信群 

分享时间: 2016-11-7 12:50


今天太阳这么好,做个分享吧。前几天就想分享的,一直没找到好机会。@所有人 主题是关于:

当我们说静一静的时候,是在说什么?

1
《五灯会元》里有一则公案:

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

霜问:“秀才何姓?”

曰:“姓张名拙。”

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

公忽有省。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今天的分享,就从这句“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开始。
2
群里应该有蛮多打坐、站桩的朋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安静地坐在那里,开始“观”。

我说的这个观,不是观呼吸的那种观,那是另一种观的方式。我说的是另一种观,姑且称为——无焦点觉察。

什么叫无焦点觉察呢?

我们之前有分享,我们的心/意识/大脑,就象一只上串下跳的猴子,它既不能什么也不专注,也不能一直专注在一个东西上面。它总是先聚焦在一个念头上面,然后又跑掉,跳到另外一个念头上。

所以,针对我们心的这种习性,我们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伏:

其中一种,就是通过始终专注在一个东西上。比如呼吸。每当我们觉察到心跟着别的念头跑掉了,马上回到呼吸上。跑掉——回来——跑掉——回来……

而另一种呢,就是我们只是坐着,全方位地觉察,没有选择地觉知。每当我们觉察到心开始“聚焦“在某个念头上的时候,立刻放掉这个聚焦,重新全方位地觉察。聚焦——放掉——聚焦——放掉……

当然,这两种都是可以的,同样的也都不容易。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后一种。
3
我先拿我自己站桩的时候的感受来举例子。

平常,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聚焦在某一个东西上。比如,我在看手机,或者看书,或者弹琴,或者听音乐,或者胡思乱想……

当我在看书的时候,虽然旁边放着音乐,但其实这个音乐是模糊的,这个模糊程度,因我看书的专注程度而不同。

如果我比较专注,可能这个声音就像一个背景音,有点声响,我并不清晰这个声音的具体的细节;而如果我非常专注,甚至可能觉察不到有声音;而当我回来仔细听声音的细节,马上发现已经模糊了正在看的书上的内容……

而当我站桩或者打坐的时候,我用这种无焦点觉察的方法的时候。慢慢地,我们的心,我们的觉察逐渐敏锐起来,好像我们的五感的感应能力忽然放大了。

慢慢地,我可以听见冰箱低频的电流声,然后听到楼上楼下椅子挪动的声音,很远处建筑工地搅拌机的声音,屋外很远地方草丛里的虫鸣,不同的虫子叫声也各有不同……这些声音,我们平常在玩手机,看书,胡思乱想的时候,是听不见的。

而且慢慢地,我们可以听到身体里的声音,肚子里咕咕的声音,耳朵里的轻响,细微的呼吸的声音,骨节的轻微响动……这些声音,我们平常也是注意不到听不到的。

然后,慢慢地,我们可以感受到身上最细微的疼痛,冷或者暖,胀痛,麻,痒,涩,滑……

总之我们的感官忽然非常敏锐,之前不被我们注意到听觉、触觉、味觉开始变得精微而细致。这些听到的几十上百种声音,很多的身体的感受,味道等等,它们同时呈现。

这在平时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平常的那种散乱,我们的“心意识/注意力”被某些具体的东西牵引,无法安静地感知,我们的感知非常的粗钝。

但是当我们的心,尝试去“聚焦”在某一个声音或感受上的时候,其它的“呈现”便渐渐地弱下去,直到“消失”。

这就是初步的: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我们的觉察,任由一切念头自由呈现,而不尝试去聚焦并解读的时候,当下所有的声音、味道、感受等等全部自然地呈现;

而当我们的心意识,开始不由自主地聚焦某一个念头,调动其中一种感官去“有为“的作用。比如,去分辨这只在叫的虫子是蟋蟀吗?啊,蟋蟀长那样子真好看,斗蟋蟀真好玩……我们的其它感官便弱下去,好像被云遮住里一样。
4
但为什么我说这是初步的: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呢?

因为此刻我们还提着那个觉察呢,我们还有一个观者在,它象一个监督者一样,让我们的心,放松地无焦点觉察,一旦我们的心意识聚焦某个念头,它便出来作用,让心意识放开这个念头,继续保持对一切的觉察。

那更深入的“一念不生全体现“呢?

当我们无论是观呼吸也好,还是无焦点觉察也好,日久功深,到了某一个瞬间,忽然一下,我们就契入了一个境界:

一切自然地呈现,流动。就好像一面干净的镜子一样,如实地照见。

没有我与外界的界限;没有觉察者,也无所谓觉察的念头……没有对念头概念的解读,没有对念头关联的想法,没有讨厌喜爱的情绪……

如镜照物,如实呈现。

但是当我们一生起念头,哎呀这是什么?或者被某个声音打断后,我们便从这个状态滑出。

虽然这个状态也只是一个境界,但这个状态很重要,因为在这个状态里,你真正知道什么叫:圣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你真正知道什么叫不评判,真正知道什么叫:正观——正确地观。

因为,若没有这个“一念不生全体现“的体验,我们是不会知道什么才叫“如实看见”的。我们以为的如实看见,早就被我们污染掉了。
5
但这个境界,有什么用呢?我们念头一起,它就出来了,好像那些烦恼情绪又出来了。

那些大禅师,阿迪亚香缇,秋阳创巴仁波切,宗萨仁波切等等常常说,要将禅修带进生活,或者要将生活带入禅修。

当我们有这种用心如镜的境界体验后,我们升起正观,终于知道什么叫不带评判地看,如实看见。经由这样反复的练习,我们得以在生活中,也能试着这样看待一切的发生。

刚开始,我们难免被自己暴躁的脾气,自己固着地观念带走,但是慢慢地,我们可以从一些生活中的小的练习开始正观,如是看见。

比如,一个人坐在我们面前,身上可能有点难闻的气味。我们平常的习气,可能会因为这点我不喜欢的气味,从而讨厌这个人,从而觉得他面目可憎,说的话都是谎话,他坐在我面前一定有什么目的,甚而这就是一个坏人……

但我们有这样的正观的经验,就只是看到一个人坐在我们面前,他身上有一种味道,他在说话,在喝茶,在做一些动作。我们可能升起一些想法,但是这些想法依然被我们所看见,我们并不认为这些想法有益或者有害,这样,我们才能如实地看到一个人。

否则,我们大多数地时候,看到的都是偏见。

再比如,一个人在愤怒在怒吼,按我们平时的业力习气,条件反射地马上一句话怼过去,和对方吵起来,然后所有的看见都没有了,我们被自己的情绪所裹挟,根本不能自主。

而我们有这样的正观的经验,有这样扎实的如实地看见发生的练习,我们可以在对方愤怒怒吼的时候,马上升起这个正观,我们只是看到一个人在愤怒,他在宣泄他的情绪,在用一种激烈的方式表达他的看法……

也许我们的功夫还没那么深,对方怒吼我们也怒吼,但这种长久练习的正观功夫不会白费的,它可能会在我们吼上两句的时候忽然升起——我们看到一个朝我们怒吼宣泄情绪和意见的人,也看到那个被挑起情绪,狂乱的自己……

此刻,止得以发生,正观发生。

此刻,我们打坐时练习的那种“定”,在此刻产生了,我们如实地看到了当下的情况。当真正的“定”一产生,智慧立即产生——我们得以作出“正确”的行动。
6
慧能大师说:

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

定是慧体,定是慧用,定慧等持。我们因如实看见,而能当下解脱——从那个被挑起,被情绪裹挟狂乱的,非要对着干的自我模式中解脱出来。

而真正地智慧是奇妙的,我们用心意识的推测,永无法判究竟作何选择才是“正确”的,但我们的选择发生了,准确地说,是智慧自己做出了选择。我们也许忽然哑然失笑,也许继续吼下去,也许默不作声……

我们怎么可能知道智慧会作何选择呢?

但若我们不能升起这种正观,不能如实地看到当下发生的,我们的所有选择,所有想法都是错的。

因为我们的任何选择,都是业力习气的驱使。无论是受“老子为什么要受这个气“的习气驱使,继续吵下去;还是我们受“哎呀我是个修行人,修行人就不能吵架“的习气驱使,我们马上闭嘴……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去修习正观,因为唯有这种修习,能让我们如实地看见。

而只有真正看见了当下发生的,我们才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我们的业力习气,那些起心动念才能不断被净化,自净其意才有可能真正发生。

否则,都是扬声止响——用一个观念去污染另一个观念,而我们还以为有所得。

所以,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当我们说,静一静的时候,我们其实在说这种正观——如实地看到当下发生的。

但这种正观绝非一时之功,它来自持久不懈的练习。

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ps:半爿小店,与你分享美好生活。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去瞧瞧?
吕波国学
吕波 原创出品 | 微信号:kafeibaiju
儒家|道家|佛家|易经|结缘

真诚敞开,相互照见,欢迎加入【吕波国学】微信群

  • 自我,不能超越自我;火焰,才能点燃火焰。
  • 入群年费:2400元/年(年费即将涨至:4800元/年。续费按入群价格为准)
  • 加我微信:kafeibaiju;备注:入群。


    关注 吕波国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