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寒凉,立冬

 

立冬,“冬”是“终”的意思,《说文解字》上说:“四时尽也”。冬字下面两点,表示水凝为冰。。。...





潘延风

今日立冬,“冬”是“终”的意思,《说文解字》上说:“四时尽也”。冬字下面两点,表示水凝为冰。立冬的第一个物候就是“水始冰”。湖水才刚刚开始结冰,薄薄的,手一碰就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离真正的天寒地冻还早。这时候最要紧的,就是准备过冬的冬衣了。

上周日,几个朋友相约去爬山。车到山下,打开车门,寒风瑟瑟,一朋友喊叫:冷啊!忘穿秋裤了。于是引来一阵笑谈。一人说: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一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穿了秋裤。于是又谈起秋裤为什么叫秋裤。有人说,秋裤是日本人发明的,是为了占领我国东北,搞的一个阴谋计划。据研究,一个人如果穿秋裤三年,这个人这一生就习惯而离不开秋裤了。没了秋裤,就难以过冬。日本人先免费发秋裤给中国人穿,而他们自己不穿。三年后,不发了,习惯穿秋裤过冬的中国人受不了东北的严寒,都会纷纷跑进关内,于是,东北就自然成为日本人的天下了。因为生产裤子工厂在东北的一个叫“秋”什么的地方,所以把这种裤子叫作秋裤。

晚上回到家,我特意上网查了秋裤的来历。秋裤的起源北美大陆,最早取得秋裤设计专利的,据说是加拿大的一个人,他与他的兄弟以号称“不缩水”的棉内衣起家,成为现代商业秋裤之父。看来秋裤与日本人无关。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十层单不如一层棉。过冬还是棉衣顶事。我小时候,能买得起棉衣棉裤的人家极少,大部分都靠攒布票,攒棉票自己扯布自家做。我母亲不会针线活,自从有我之后,我的棉衣棉裤一年赶不上一年长,去年的,今年就小了,所以年年得拆洗,年年需要请人重做。刚开始,人小衣服裤子都小,请人做不费大事。随后,人大衣裤也大了,实在不好意思老麻烦别人,时间长了,母亲心记手模,也渐渐看着、跟着,自己也学会了。

棉衣有三层,面子,里子和棉花。新面子、新里子和新棉花做的棉衣棉裤称为三层新。三层新棉衣棉裤十分难得,非得遇到娶媳妇嫁女这样的大事上。大多情况下,面子用新布、用好布,里子用粗布、用旧布。做棉衣算布料和裁剪是技术活,需要请裁缝。先是把人带到裁缝店,请裁缝量肩宽、胸围、身长、䄂长、领口,预留出长高的尺寸,根据布的幅宽,再精打细算出扯多少布料。记得,那是个男裁缝,干瘦,长脸,胸前挂着一根白色的皮尺,大拇指指甲长、硬,裁剪时,指甲在布上一划,多深个印痕。量领口时,手碰到下巴颏儿、脖子冰凉冰凉的。

那时候,家都没有缝纫机,做棉衣棉裤全靠手工一点点地缝。那段日子里,母亲改完作业备完课,一有空就缝啊缝。在初冬的暖阳下,深夜的油灯旁,寒风拍打纸窗呼啸声中,那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棉衣的里面和外面对缝缝好后,用一个周日,在教室里,并两三张课桌,把棉衣的里面朝上,面子向下,正面在里,内面在外摊开,摊开的棉衣罩像个横细竖肥,上头开缝的大十字,中间一个圆口,那就是领口。接下来就该填铺棉花了。先把拆下来晒透、扯松的旧棉花,填在胳膊肘子不太重要的地方,把添加的新棉花铺在前心后背上,填平铺匀后,用报纸把棉花盖上,四边压紧,由外向中间卷,这是做绵衣的最关键的一步,这时,母亲需要我和父亲帮忙。母亲卷一头,我们就按一个头,卷一头,按一头,五个头都卷到中间后,从领口处往里塞,从下面翻出棉衣外面,再一点一点铺展开来,棉花正好平展展地翻进了里面和外面的夹层里,再从领口处抽出报纸。再用长针大脚在关键地方一缝,上下对叠收口,上好衣领,盘上盘扣,一件棉衣就差不多大功告成了。

书上说,立冬这一天,天子要穿黑衣服,骑铁色的马,带上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强,字玄㝠。他住北海的一个岛上,长相比较怪异:人面鸟身,耳上挂着两条青蛇,脚踩两条会飞的红蛇。

立冬是秋与冬相交的日子,过年是两岁相交,都说要吃饺子。北方人爱吃饺子,一说到节气,就说吃饺子,现在日子好过了,过个周六周天也要吃饺子。其实不在乎吃啥,也是平时辛苦了,找借口犒劳一下自己。

“立”乃开始,“冬”是终,终也是新的开始。中国古人的思维,此月始,阳气相应潜藏,听任阴气在地表肆虐,冰雪盛行,但正是在阴的消耗中,纯阳安静长养,一岁终而一岁始。在此基础上而载物,到处萌生,便是万物争春的季节了。。。



对本文留言、有评论、有话要说
请直接在下面“写留言”就是了
《一年秋深,霜降》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关注 图宰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