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守望乡愁——贵州传统村落寻踪》:千年军商古城堡,百年赤水守护情

 

丙安古镇全景点击下方音频收听(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听)盐船云集﹑商贾汇聚;在赤水河边,有一座巍峨的城堡雄踞...

丙安古镇全景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
(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听)
盐船云集﹑商贾汇聚;在赤水河边,有一座巍峨的城堡雄踞在石崖之上,因三面环赤水河,地处水路交通要道,自古就是物流集散的重要码头和商埠,这座城堡就是赤水市丙安古镇。“满眼盐船争泊岸,收点百货夕阳中”,在此落地生根的丙安人依靠赤水河繁衍生息,蜿蜒流淌的河水见证了丙安古镇的沧桑变化,也交织着丙安人对赤水河割不断的情愫。《记者走基层•莽莽黔山行》贵州综合广播国庆特别策划《守望乡愁——贵州传统村落寻踪》,今天请听贵州台记者佟文玲﹑张艳的报道《千年军商古城堡,百年赤水守护情》。


秋日的阳光穿过淡淡的薄雾,照在赤水河上泛起粼粼波光,偶尔经过的一艘货轮寂静地诉说着赤水河的今昔过往。


偶尔经过丙安古镇的一艘船
【压混】:游客声音,古镇喧闹的声音。

与这份宁静截然不同的是,河畔陡峭危岩之上的丙安古镇已然热闹起来。八点钟不到,临街而立的商铺已开门营业,糍粑﹑豆腐﹑纸伞﹑竹笋等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丙安古镇也在这此起彼伏的交易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天。


游客购买商品
【压混】:这个一把一斤啊?你称嘛……

通过太平门走进丙安,一条石板路将古镇一分为二,路两边的木质悬空吊脚楼商铺林立,刘永华家的店就是众多商铺中的一个。


刘永华接受记者采访
录音



【刘永华】:我主要是干笋、土特产,才开的,两个多月,旅游人多嘛自然就闹热。

除了是新晋的店铺老板,刘永华还有另外一个丙安最悠久的职业——船工。

丙安,古称丙滩。因位于赤水河中游川黔闻名的大险滩而得名。早在商殷时期,这里就有古人渔猎的踪迹,距丙安古镇10公里的马鞍山大型东汉古崖墓群,佐证了丙安古镇有两千年历史,故有“千年军商古城堡”的美誉。


通往丙安古镇的太平门


青青石板路,悠悠丙安情


千年丙安,写生的好地方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十九年,赤水河已经是川盐入黔的黄金水道,临河而建的丙安位于赤水市中南部,是赤水连接黔中各地的必经之路,自然成为水路分流﹑盐船运输﹑商贾汇集的重要码头和商埠。从小在丙安长大,一辈子都在研究丙安文化的王昌宇老人说,丙安的兴起就源自赤水河上的船运。
王昌宇回忆赤水河船运的古往今昔
录音

【王昌宇】:丙安是船运的繁荣才兴起的,在赤水河上,船拖着船跑运输的时候,丙安的热闹,才真正代表了赤水河的经济繁荣。

刘永华的父亲刘清海是赤水河上木船时代最后的“纤夫”之一。1961年,14岁的刘清海就在船上讨生活,持续了四十多年,他的记忆中时常浮现船只林立﹑争相竞渡的画面,伴随整齐有力的船工号子,纤夫们把一艘艘牯牛船拉上大滩。


木船时代最后的“纤夫”之一——刘清海
录音



【刘清海】:我主要就是运煤,盐。那时都有几百号船,下水推推起就走,呀喔嚯……呀哦……呀嚯嚯……

从小听着船工号子长大的刘永华,在18岁时就子承父业,成了赤水河上的一名船工。上世纪80年代末,木船已被机动船取代,听惯了号子声的丙安,开始被机动船的马达声唤醒,也变得更加热闹。
录音

【刘永华】:很多船上来,河运最旺盛的时候有几百条,商贩有卖粑粑的,衣服的,土特产也有,有赤水的,也有四川的。一下子涌进起码是上百号人,也带动丙安小作坊。

船运的繁荣,带动了丙安众多行业兴起。71岁的曾昭寒,从机动船盛行的时代开始做楠竹生意,用竹子制作的筷子﹑跳板,通过船运卖到赤水﹑重庆等地,曾昭寒的楠竹生意也越做越火,成为丙安当地颇有名气的“竹编”王。


“竹编王”曾昭寒向记者讲述丙安古镇的商贸历史
录音



【曾昭寒】:我们以前都是赤水人,丙安好做生意,才搬来丙安来。我们有一水之便,贵州大半个省的日杂用品都靠赤水河运,楠竹,木材运可以运到重庆方向去,土特产往外面运,生活都不愁了嘛。

南来北往的货船在赤水河上绵延不断,丙安迎送着一波又一波的商贩,也由此形成了丙安的商业文化。在这种商业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丙安人“顺境时拼,逆境时‘熬’”的性格。王昌宇说,这里的“熬”,不是坐吃空山,而是审时度势,等待时机逆流而上。
录音

【王昌宇】:商业文化它接触比较广,就勇于接受外界的东西,比较开放。


商业发达的丙安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审时度势见机而行,这样性格也印刻在刘永华的骨子里。上世纪90年代,受船运政策影响,小吨位的船只不能再作为运输船通行于赤水河,丙安船运也逐渐由繁华转向落寞。那段时间,刘永华说,每天吃完早饭就到电话旁守着运货人的电话。
录音

【刘永华】:没有货,几天一次,走一次可能就一百多块钱。

在等待的日子里,刘永华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不顾家人和朋友们的反对做出了一个决定——造大船。
录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记者:贷了十多万?

刘永华:20多万打了一艘这个船,有一百五六十吨。没想到一搞好的时候,那一年煤炭相当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永华的坚持迎来绝处逢生,船运的再次兴起,让与船运相连的丙安小镇也重焕生机。2001年,刘永华的儿子刘远森第一次走上了父亲的船。
录音

【刘永华】:他第一次上船的时候,我的船搭在码头上靠船,可能就是六七岁,他上船就把绳子甩掉搭好了,我也没跟他讲,就带着一种天性吧,就是有一两年的经验都达不到这个。

儿子的表现让刘永华颇感自豪,然而,随着赤桐公路通车,特别是2013年,赤遵高速的通车,让赤水河船运又下一跌落谷底,如今走在河边,偶尔只能看到一两艘船只悄无声息的经过丙安。
录音

【刘永华】:现在是最落寞的时候,一年下来有一二十趟,河运很大的冲击,特别是短途的,很多都没有干了,丙安只有我们两兄弟在。

眼看着船运将后继无人,刘永华迫切希望儿子能接班,把自己20多年的经验传授给他,可父子俩在这件事上却没有达成一致。
录音

刘永华:我们祖辈都是船运。

刘远森:我就不想干这行。

刘永华:但是你说你不上船你要学什么?

刘远森:我比较感兴趣汽修方面的东西,我也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下。


刘远森接受记者采访
儿子的话让刘永华有些伤感和无奈,但他尊重这个只有15岁孩子的选择,毕竟他也不知道丙安的船运何时再能兴起,毕竟就连一向与船运共荣共衰的小镇,如今保持的却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往来游客,让丙安重新焕发生机


丙安旅游兴起


就在高速公路通车几乎摧垮了船运的同时,丙安旅游业发展的春风却吹遍这个古镇。面对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丙安,而船运又无以为继的情况下,刘永华有了自家的土特产小店。
录音

【刘永华】:河里的生意不好,就尽量上岸做点小生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在家可以照顾孩子,照顾家庭。


刘永华的土特产店铺
傍晚,当游客渐渐散去,热闹了一天的丙安古镇逐渐安静下来,栈道、吊脚楼、古墙老城门、青青石板街,仿若穿越了时空,一如古人诗中描绘的那般:“树杪炊烟夕照收,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一夜滩声撼小楼。”


傍晚的丙安,宁静而安详
录音



记者:这多少米?

刘永华:32米吧。

记者:当时花了10多万?

刘永华:20多万……。


孤零的船只,落寞的赤水河
闲暇之余,刘永华来到离古镇不远的切角码头,六条船只冷清清的停靠在岸边,他走上自己的那条船,望着川流不息的赤水河,追忆繁荣的船运岁月。
录音

【刘永华】:这个船运事业好坏都有几年,如果好的话还是坚持下去,毕竟有20多年了嘛。希望有一天能出现像当年那样的辉煌,毕竟河运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丙安古镇的象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视频】《四渡赤水》快闪活动视频完整版再现80年前红军风采!

【文旅】千年古城古镇,孕育文韵赤水

【要闻】王晓光调研丙安古镇时要求:提升市场、文化、生态、建筑四个价值  打造古镇开发保护新标杆

亲,长按图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注赤水旅游局官微哦!


    关注 赤水旅游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