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千万年的传奇——赤水河

 

在贵州西北部,有一条大河。这条被称为“生态河、美酒河、英雄河”的河,就是蜚声世界的赤水河,干流全长523...



在贵州西北部,有一条大河。这条被称为“生态河、美酒河、英雄河”的河,就是蜚声世界的赤水河,干流全长523公里,流经云南、贵州、四川三省。

赤水河自云南省镇雄县发源,在川滇黔交界处进入贵州、四川境内,最后在四川合江县汇入长江。

整条赤水河,最波澜壮阔、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贵州境内的仁怀、习水、赤水段。在这段水域,沿河分布着上千家酒厂、10多个城镇以及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因而,本报“贵州江河行”采访组决定沿着受关注度最高、沿岸经济最活跃、地理位置最接近长江的这段赤水河顺流而下,探寻它历经千年的“光阴的故事。”



航行在赤水河上的货船。
人文赤水河 盐与酿


两千年前的陶器

考古学家正酝酿对茅台镇进行一次考古发掘。因为在两年前,他们在这里发现了多个商周至两汉时期的聚落遗址。

从茅台镇到川黔边境的长江口,赤水河的长度是150多公里。这个河段上,约有1000艘登记注册的轮船。

丙安镇上开餐馆的邱大云,今年64岁。年轻时,她曾搭乘丈夫工作的运木船,前往重庆。“在船上过了两天三夜。”她说,一路上,都是顺流而下的运木船、竹排。

河面上的这种忙碌景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赤水河畔的古镇丙安。
正在习水县土城镇进行的两晋至汉代大型遗址考古发掘,去年初挖出了几个尖底陶器。这种器物,与早年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尖底陶器相似。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汉代的产物,用于运输卤水制盐。

多数人认为,以赤水河为通道,从四川境内运盐到贵州,起于明代末期,兴盛于清代,终结于新中国建立初期。而以茅台为首的赤水河美酒,也因盐运而闻名四方。

考古学家正酝酿对茅台镇进行一次考古发掘。因为在两年前,他们在这里发现了多个商周至两汉时期的聚落遗址。“不排除也能找到类似尖底陶器的古代器物。”一位考古工作者说,多年前,在茅台镇境内,就曾发现过商周时期的酒具。


丙安古镇上,一家正在营业的餐馆。
蜀盐走贵州 秦商聚茅台

茅台镇,作为赤水河最重要的码头之一,是盐商们的聚集地。以秦商为主体的盐商,则可能是茅台美酒的最早开发者。

茅台镇是一个四面环山的集镇,赤水河从集镇中间穿过。清晨,河面蒸腾的水汽随空气的流动,慢慢发散开来,在春天的暖阳里,给小镇更添了几分神秘感。

仁怀市酒文化研究者说,弥漫酒香的茅台镇,历经了时光的积淀。


赤水河,美酒河。
大约在明代的弘治年间,国家对盐实行新政,山陕商人遂分道扬镳。自古有秦商之称的陕西商人,转向经营川、黔盐业,并逐渐控制川盐的生产和运销。茅台镇,作为赤水河最重要的码头之一,是盐商们的聚集地。“西南巨儒”、清代文人郑珍曾以“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诗句,描述了这一盛况。

仁怀当地的一位文人说,茅台镇的美酒,因盐商而兴盛。他认为,赤水河的美酒,是盐商的附带产品。以秦商为主体的盐商,则可能是茅台美酒的最早开发者。
茅台镇。


但这个以酿造为主的镇子,其酿造的历史,比秦商们发现茅台美酒的时候要久远得多。仁怀市博物馆里收藏的商周酒具,证明茅台镇的酿造历史,比汉武帝称赞唐蒙敬献的蒟酱酒“甘美之”还要早。

走在小镇的石板街上,两侧尽是散发着酒香的酒庄、酒坊。有人统计过,在这个面积不过5平方公里的小镇上,与酒有关的工厂、店铺,有千家之多,每年创造的经济价值接近千亿元,堪称“白酒之都”。

醋与酒 异曲同工的传承

与茅台美酒的生产工艺一样,“晒醋”投料比例、发酵火候等,都只掌握在老技师的脑子里。尊重自然、信守传统,方成就独特风味。

赤水河边的酿造,不仅是酱香白酒。

邱大云的餐馆,每天使用的佐料当中,有一种很特殊的醋。当地的很多老人,都有早晚喝一杯这种醋的习惯。

这种醋名为“晒醋”,产自赤水河中下游地区。可考的资料显示,晒醋的酿造工艺起源于清代。如今,“晒醋”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晒醋制作坊。
赤水市的“黔老翁”,传承着这项工艺。40岁左右的宋海滔,虽然是“黔老翁”的总经理,但也无法接触到晒醋的配方——多达100多种草药的配方,与茅台美酒的生产工艺一样,投料比例、发酵火候等,都掌握在老技师的脑子里。

上好的晒醋,需要时间的沉淀——投料蒸煮、拌曲、装缸密封、发酵、暴晒、萃取,整个周期长达五年。晒醋的沉淀环节,主要是发酵和暴晒过程,需要至少三年时间。

66岁的陈果说,时间,是检验成果的标尺。对于酿造,时间除了充分发酵有机物,更是检验酿造者的道德标尺。

同样以酿造为业的陈果,出生在赤水河边。1983年,他辞去公职,成为改革开放后仁怀市的第一批民营企业家。

“茅台美酒的独特香气和持久不衰,得益于尊重自然、信守传统。”他说,现代科技已能大量缩短发酵时间,也能用化学手段获得更高的出酒量。但有操守的酿造者们,依然遵循者“重阳下沙、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传统。
生态赤水河 鱼与水


1 黄金水道

赤水河是贵州目前最繁忙的航道,也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2015年,仅贵州境内,就有498万吨物资经由赤水河出山。

邱大云住在赤水市丙安古镇的太平门边。从丙安码头卸载后的盐,要经过她家门前,通过人力送到上游20多公里的元厚码头,然后再装船,运往土城、茅台。

赤水河的源头,海拔有1900多米。到了赤水市境内,海拔降至不足300米。巨大的落差,使得河水湍急,航程中险滩不断,即便是今天大功率的轮船,也只有经验丰富的船长,才能顺利通过。


赤水河美景。
丙安上去一点,有个古村落,叫做陛诏。当地保留着很多古代的石刻、摩崖。其中一块石碑,记述的就是清朝皇帝批准疏浚赤水河航道的事。

疏浚赤水河航道,在新中国成立后,也进行过多次。最近的一次,是在2003年左右,当时的耗资超过亿元。也正是经过这一次整治,赤水河的航道能通行300吨以上的船只,沿岸贵州、四川两省的煤炭、竹料、化肥、纸浆、水泥等,便可经赤水河进入长江水道。

赤水河是贵州目前最繁忙的航道,也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2015年,仅贵州境内,就有498万吨物资经由赤水河出山。

据称,贵州交通部门曾打算再投巨资,对赤水河航道升级改造,使通航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交通航运部门看来,航运的成本,是目前众多运输方式中最便宜的。“吨公里的成本,仅有陆路交通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贵州省赤水河航道管理局副局长朱菲说。

2 鱼的避难所

在水坝众多的长江流域,干流上没有一座水坝的赤水河,正成为长江水生动物的避难所和基因库。

中国科学院长江水产所等科研机构,近年持续在赤水河流域开展监测活动。专家们确信,在水坝众多的长江流域,干流上没有一座水坝的赤水河,正成为长江水生动物的避难所和基因库。

有关部门计划斥资5000多万元,在赤水河建一个鱼类资源观测站。这个工程,现已完成选址,地点就在大同河与赤水河的交汇处。

那片水域,是赤水河鱼群最丰富的地方。“去年和前年,我们在赤水河里发现了新的鱼类资源。一次是达氏鲟,一次是胭脂鱼,它们都是国家一级水生动物。”赤水市农牧局水产增殖站站长杨光辉说。


船行赤水。
2010年,国家批准成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全线被纳入保护区核心区范围。“赤水河,不能搞大的建设和开发。”保护区茅台站工程师余昌蛟说。

为了保护赤水河的鱼类资源,贵州省政府去年与国家农业部签订备忘录,从今年开始,赤水河将全面禁渔。贵州境内赤水河沿岸的600多户渔民,也将全部上岸转产。

3 水还给河流

酿酒,除了消耗高粱、小麦等粮食,还需要大量优质的水。环保部门要求,酒厂不得从赤水河取水酿酒。

赤水河边的二合镇,一场“触及利益”的变革已经开始。最近几年,因酒业发展扩容,一个新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正在二合形成。

酿酒,除了消耗高粱、小麦等农作物,还需要大量优质的水。

环保部门在评审这个项目时,除了清洁燃料、污水处理等,还要求酒厂不得从赤水河中取水酿酒。“只好到山后修水库,再铺设管道到酒厂。”二合镇副镇长杨章强说,就连茅台酒厂集团新扩建生产车间,也没有破例。


赤水河支流上十丈洞瀑布。
赤水河边土生土长的祝光强,是一名村委会主任。2013年,贵州省在赤水河流域推行“河长制”,祝以村委会主任的身份,出任本村境内的“河长”。

祝光强认为,只要没有污水排入赤水河,没有从赤水河里大规模取水,他就算合格了。但是,今年3月,临近赤水河的一条小溪内,有村民倾倒垃圾,他因没有及时发现、制止,受到镇党委、政府通报批评,还被处罚了50元钱。

这是他工作以来,第一次受组织处罚。这也是实施“河长制”以来,全镇唯一的一次对干部进行处罚。“教训太深刻了,也很丢人。”祝光强说。

4 深刻的变革

赤水河流域发展模式的变革,也改变了当地居民多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赤水河的保护措施,还包括生态补偿机制。而去年,对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再次提级——赤水市成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负债统计的试点城市。

尽管“自然资源负债统计”还是个新事物,但作为统计干部的付华,已敏感地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可能真的会成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之一。

“我的理解是,要对一草一木、每一寸土地,甚至天上的每一滴雨水,都要进行量化统计,以倒逼地方政府、干部重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她说,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赤水河上的落日余晖。
这种变革,包括居民们多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仁怀市五马镇、长岗镇,因为环保的需要,相继关闭了煤炭开采和造纸业,转而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养蜂、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

同样,赤水河沿岸的居民,也分享了保护赤水河带来的成果。

在赤水河下游,丙安镇邱大云餐馆里的石斛老鸭汤及竹荪炖乌鸡,都来自赤水河边:山里的人们,将退耕土地种满了竹子,在竹林里放养乌鸡,又在房前屋后种植石斛。这样的转变,为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经济创造出了年产值数百亿元的三个产业。

(作者:黄黔华  田坚    编辑:黄锋  王顺    审核:王伟康    来源:贵阳晚报)


    关注 水美贵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