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们如何收拾开发商——《历代楼市调研报告》

 

高房价、崩盘、调控、房奴,你有的古人都不缺...



早已为天朝楼市操碎了少女心的我菊,本欲同甚嚣尘上的涨价潮、崩盘论、限购风、文字狱划清界限、深藏功名。但面对众生之疾苦、开发之艰难、新法之操蛋——叔可忍,婶不可忍——揭被而起,秉烛重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唐会要》《太平广记》《明太祖实录》……在浩瀚史籍中寻踪觅源、去伪存真、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震古烁今之大悲悯汇编《历代楼市调研报告》,在被总监扔到垃圾桶之前,冒死与列为客官共勉:



买房的黄金年代



在高房价一脉相承的五千年中华历史中,如果说有买房的黄金时代,我只认明太祖朱元璋统治年间

太祖大大本是贫下中农出身,自幼父母双亡,先是大街上要饭,后又混入空门蹭饭,可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青春时期的人生阴影,直接决定了朱大大登基后的治国方针:爱民如子,严惩贪腐,对贫下中农和小城镇低保户的住房问题尤为关心。
太祖家访图


整治房地产开发,控制房价,试点推行保障房等方要,实为后世之师。

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七年农历八月,太祖给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找一块空闲土地,盖260间瓦房,供京城无房者居用。一个月后,他又给上海(当时叫华亭县)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一举绝了开发商的后路)这两道旨意下发之后,南京和上海的地方官很快地执行了。试点成功后,太祖很高兴,认为可以在全国复制“南京模式”了。当年年底给中央的官员下旨:“全国范围内,没饭吃的,国家给饭食;没衣服穿的,国家给衣服;没房子住的,国家给房子”。这简直就是明朝版的马克思主义


朱元璋治下的明朝《南都繁会图》
“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在太祖当朝期间短暂性地照进了现实,之后两三百年,全国房价一路扶摇而上,直至清朝,满族旗人迎来了他们的少数民族购房黄金时代

满清研发了经济适用房制度,但与明太祖的为人民建造保障房的做法不同,清朝的经济适用房是专门为特权阶层建造的(跟当下土豪开着奔驰、宝马排号经济适用房一样一样滴)。

清初,大批旗人入关,朝廷在全国各地为之修建了海量福利房。以北京为例,朝廷将汉人清理出城,把内城腾出来给旗人。内城房子盖好后,按品级给旗人分配住房。


清北京城里的旗人福利房
到乾隆年间,旗人越来越多,房子不够分了,而且一些旗人吃喝嫖赌,偷偷转卖房子。乾隆一方面继续给旗人盖房,另一方面开始搞房改:第一,国家不再给旗人免费分房(有特殊贡献以及跟皇室有特殊关系的旗人除外),哪个旗人嫌房子不够住,可以向政府申请购买;第二,原来分到的房子可以卖,前提是你得把它从国家手里买下来,从公房变成私房,从使用权变成所有权,但购买价格远低于市场价。

小贴士

乾隆四年,一个叫额森特的旗人交给内务府57两银子(折合RMB11400元),就买下了一个坐落在正阳门外高井胡同、拥有三间正房两间厢房的小型四合院。这个四合院按市价,至少500两银子(折合RMB1万元)。
清末北京旗人住宅区内街景
屌丝的白银年代

在没有保障房、经适房、廉租房的年代,普通城镇居民想要购置房产,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租房盛世南宋

南宋虽然偏安一隅,在册仅152年,但对于住房等重要民生工程,颇有建树。

当时金兵南侵,北宋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人满为患,房价高企、房租暴涨(数月间,临安城的平均租金从170文/房/月暴涨至300文)。

高房价,成为南宋民生的最大敌人,加之政局紧张,金国派出大批间谍,张贴大字报,攻击南宋政治昏暗、国力虚弱、物价飞涨,尤其指出南宋房价太高、房租太贵,中产之家买不起,穷苦百姓租不起,人民无立锥之地。一时间民心动摇,群情激奋。


南宋街景,人满为患
高宗赵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极少见的采取了雷厉措施,实施“房控”!发布诏令:减免江浙两地城镇居民的房租。如果租住的是公房,可以免交三个月的租金;如果租住的民房,可以只交原来房租的一半;如果房东胆敢多收,大家可以去衙门告发,政府会给居住者做主

调控政策成效显著:减轻了广大新移民的负担,社会安定河蟹。此后,孝宗、光宗、宁宗和理宗时代,都频繁发布减免房租的通知:夏天下了暴雨减租,冬天下了大雪减租,地震了减租,日食了减租,太上皇过生日减租,皇后生了大胖小子也要减租。有时候甚至一年到头都不用交一分钱房租。大众住房幸福指数,直线攀升。

小贴士

南宋遗老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都民素骄,非惟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使之然。若住屋则动蠲公私房赁,或终岁不偿一鐶。”意思是临安城房租虽贵,但朝廷会给予减免,有时候一年到头都不用交一分钱房租。政府的惠民政策真好啊——!


除了减免房租,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慈幼局等机构收养贫苦大众
盛世也崩盘
(原来你竟是这样的唐朝)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人文昌盛,经济发达,四方朝贺,人民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以胖为美——在那个丰衣足食的年代,体型也财富的一个表征。但由于唐朝皇室一直都忙着从哥哥、老公、老妈、婆婆、姑母手里抢皇位,对住房这等民生问题,基本可以说是——顺其自然。

据《敦煌资料》载,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敦煌居民沈都和因为急等用钱,卖掉了自家的房子。卖房合同上写到:“慈惠乡百姓沈都和,断作舍物,每尺两硕五升,准地皮尺数。算著舍椟物二十九硕五斗陆升九合五圭干湿谷米。其舍及地当日交相分付讫。”折合下来就是RMB 1555元/㎡,但当时工薪阶层的月薪才不到300块,想买这样一套像样的房子,吃土也得几十年。


敦煌古城
不过这样的高房价并没维持多久,敦煌房价在1555元/㎡这个制高点上盘旋了一会儿,很快就急转直下——敦煌崩盘了,房价开始暴跌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同样住在慈惠乡的陈都知也卖掉了自家“东西宽三丈九尺,南北长五丈七尺”的宅基,却只换来小麦“八百五硕五斗”,折合下来才RMB556元/㎡,和自己的同乡沈都和比起来,房价整整缩水了1/3。此后敦煌房价更是一日不如一日。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敦煌居民张义全卖房,“东西一丈三尺五寸,南北二丈二尺五寸”,只卖了小麦“五十硕”。折算下来,28㎡的房子卖了7000元,均价才RMB250元/㎡

这还不算最惨的,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敦煌居民曹大行跟人换房,“东西三丈五尺,南北一丈二尺”的房子,仅估价“斛斗九石”。也就是说38㎡的房子,只能卖1260元,已经降到了RMB33元/㎡


莫高窟壁画中的唐代住宅
就这样,敦煌的楼市从1555元/㎡跌到了33元/㎡,泡沫化的让人不忍直视,其日新月异的程度真是让当时的市民无力吐槽,吐血不止。
 
名仕的辛酸泪



普通人买不起房也就算了,领着朝廷俸禄的官员们总买得起吧。其实不然,那些流传千古、忧国忧民的文人名仕们,也深深的被房价问题困扰着,甚至被迫成为了房奴。

其中典型代表人物就是白居易。白父白母深感于唐朝买房难,特意给孩子取名“居易”,没想到这孩子长大后,买房一波三折,悲惨程度不亚于如今的都市打工族,简直可以改叫“白居难”。

小白同志二十八岁考中举人,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三十二岁参加工作,干的是“校书郎”,就是在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的工作人员。级别呢,是正九品,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长,工资也不低,每月一万六千钱。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算的话,相当于月入3200元。

收入不低的小白想在首都长安置业安家,却不幸发现——长安房价太高,自己根本买不起市区房。不得已之下,他只好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又养了一匹马代步,还雇了两个保姆照顾老婆孩子。每月开销七千五百钱,还能剩下八千五百钱,精打细算的小白把这些钱存起来作为购房基金,但存了十年,直到他变成老白,也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白居易《卜居》


后来老白觉得这样长期租房不是办法,于是就跑到陕西渭南县——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下一处宅子,平时住在单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就这样,18年后,白居易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还是领先时代潮流的郊区置业第二居所

(至于后来白居易在洛阳购买别墅,蓄养家妓,那都是他逃离一线城市长安之后的事情了)

不止白居易,北宋大文豪苏轼、苏辙两兄弟,虽然有个有才又当官的老爹,是衣食无忧的官二代,但他们一家子一辈子也没能在首都开封买上房。

有时候苏辙眼瞅着朋友们买地盖别墅,心里苦啊,就在诗中感慨:“恨无二顷田,伴公老蓬莱”“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


满腹诗书买不起房的苏辙
56岁的时候,苏辙终于狠狠心拿出攒了大半辈子的工资,又卖掉一批藏书,花了几年时间,才在首都开封的远远郊——许昌买下“卞氏宅”“东邻园”“南园竹”,改建、扩建后置成了一处大院落,安顿下全家老小。

虽然心满意足的有了自己的房子,“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但这也耗尽了苏辙一生的积蓄,老来做房奴,也是一把辛酸泪,连他自己也忍不住自嘲 “我老不自量”。
 
心慌慌  学区房



除了房价这座大山,古人和我们一样,在买房时也要考虑很多其它因素,比如环境、区位、孩子的入学问题等等。这也就诞生了古今通吃的学区房。

想想孟母为何三迁,还不是被学区房逼的。住的靠近墓地,儿子学人家哭丧;住的靠近集市,儿子学人家卖东西;住的靠近屠夫家,儿子又学人家杀猪宰羊;直到搬到文庙旁学区内,孟子被礼仪文化熏陶,变乖了,当妈的这才安下心定居下来。


搬入学区房的孟家母子
学区房的影响力这么大,难怪大家争相入住。但后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部分人开始不再满足于像孟母一样入住学区房(学宫之旁),有些 “土豪”家庭为了孩子求学,会在求学地或私塾、书院附近购置学区房产,方便孩子求学。这就是现在天价学区房的最初崇拜者。

小贴士

东汉官员张霸十分博学,儒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名而来,为方便请教,他们干脆在张霸家附近各自买了房子。
无朝廷  不调控

面对房价高、居住难、楼市不稳等诸多问题,历朝历代也是操碎了心,采用了种种手段控制市场,稳定房价。其手法之高,控制之严,之于今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b]1


限购

[/b]

▌西汉——欲买宅,比其宅

西汉初年,朝廷颁布《二年律令·户律》:“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限定买房只能买紧挨着你住房的房子。这前、后、左、右算起来,一户最多只能买四套房。

▌唐宋元明——求田问舍,先问亲邻

唐朝的时候,出台了一种限购政策——“天下诸郡,应有田宅产业,先已亲邻买卖。”(《唐会要》卷85)。意思是说,不管哪个城市的地皮和房产,想出售,必须先问你亲戚和邻居是不是同意,邻居要是不同意,那你的交易就是无效的,不被法律认可。

这条限购政策延续了一千多年,一直到清朝,甚至到了民国,还在局部地区持续。虽然在各朝各代说法都略有不同,但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求田问舍,先问亲邻”。(私以为这是房地产广告“你的邻居决定你是谁”的根本来源)

▌宋元明清——禁止官员买房

宋朝禁止京官在京购二套房,元朝禁止蒙古官员在江南购置产业,明清禁止所有官员在工作所在地买房。其目的一是为了限制兼并,二是平衡住房市场上的供需矛盾,让老百姓有房可买,三是严防官员腐败,维护自身统治。当时,在任职地买了房,会被默认为贪污,受到严惩。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多,但还真就没出过“房叔”。

[b]2


控制土地

[/b]

▌唐——严禁大量买地

唐朝政府规定,平民家庭买地,每三口人,最多只能买一亩宅基,如果是贱民家庭,每五口人,才能买一亩宅基。如果你想多买,那不好意思,法律规定:“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凡买地超过指标的,得挨板子打屁股,每超出一亩指标,挨10大板。

▌后唐——严禁囤地

后唐时,由于房价过高,庄宗李存勖颁发过一道赦令:其空闲有主之地,必须在半年内建房,超过半年不建者,其他人有权使用。翻译过来就是,土地空置半年不建房产权作废,通过严禁囤地,控制土地,平衡供需。明宗李嗣源也有类似规定,但把半年限期建房缩短为三个月。

通过控制土地,后唐收到打压房价的奇效。

小贴士

盛唐时期,有个马周在长安购买房基一亩,花铜钱二百万,而在后唐首都的洛阳,连店地基每亩只七千元,房价大幅下跌。

[b]3


找房款制度

[/b]

与现在动辄出现炒房团不同的是,明清时期没有人囤房、炒房,其根本原因就是“找房款”制度。(在清朝的不动产交易中,“找”意为“补不足也”。)

《大清律例》明文规定,允许卖方“凭中公估找贴一次”。也就是说,即使买卖双方已经钱货两讫,房子也过户到买主名下了,只要后来房价涨了,卖方就有权利向买方追讨一部分货款,以补足商品的价值。


清朝的卖房合同
小贴士

康熙六十年(1721),江苏省武进县居民刘文龙以七两纹银的价格卖了一亩八分地,八年后,刘文龙以“原价轻浅”为由,又委托中介向买主“找”了一两纹银。自明清到民国,找房款现象屡见不鲜,《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中记录良多。
开发殇  上位史






和现在人人争做开发商不同的是,古代一直没有职业开发商,直至民国才正式出现这个职业。

因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人是贱民,房地产开发是贱业,靠造房子赚钱,会被大伙瞧不起。政府一般也不允许商人购置大量土地,地买多了要挨板子(参考唐朝法律)。而且就算你拿到了土地,也很有可能付不起昂贵的拆迁费(北宋开封的拆迁费相当RMB45600元/户)。

但即便如此,房地产业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业余开发商——窦乂

唐朝有个商人叫窦乂(音同义),堪称中国古代房地产开发商的鼻祖


中国最早的开发商——窦乂
窦乂13岁开始做小买卖,先通过卖鞋、卖树等积累了80万钱的原始资本以后,开始进军房地产。别人视金钱为粪土,窦乂视粪土为金钱。长安西市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面积很大,有十几亩,但闲置了七八年,一直也没人要。窦乂就把它买下来了。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化粪池填平,并在上面开发了二十多间商铺租出去收租金。

由于本地居民都看不惯他这种市井小人的行为,窦乂就把房子租给波斯胡人,反正他们也不知道这地原来是干什么的。活生生的化粪池为神奇,平均每天都能收到几千钱的房租。当时那个地方叫窦家店,现在也有人这么干,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叫综合体。

由于当时开发商的生存环境恶劣,窦乂就开始为自己寻找靠山。他听说当朝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于是斥资70万钱买下一块地,又花30万钱把这块地建成一片马球场,送给了李晟。李晟很高兴,从此跟窦结成死党,有求必应。有太尉保驾护航,窦乂发得更快了,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中国最早的国企开发商——修完京城所

北宋的时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国企开发商——修完京城所。这个机构本来只是负责修筑城墙和宫殿,后来城墙修得差不多了,宫殿也盖得够豪华了,这个机构就开始转型,开始给中央财政搞创收。怎么搞创收呢?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请示,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盖好了,有的卖给老百姓,有的租给老百姓,给国库做了很大贡献——一级开发转型二级开发,ppp模式由此确立。



修完京城所修筑的城墙
除了修完京城所这样的官方机构,其余大部分置地造屋者多是像窦乂一样的业余开发商,当官的、倒药材的、卖猪肉的、办典当的,只须原始积累较丰、政府关系略通,纠集一帮泥瓦匠,就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了中国第一波城市化进程之中。资本逐利,矢志不移。

小贴士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二卷,后唐天福年间,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桑维翰,曾经在洛阳大建商铺,建成后也是赁出去每天收租。《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一百八十七卷写道:“诸王邸多置产市井,日取其资。”说的就是宗室和勋臣大多兼营房产开发。
|原创内容|转载请告知|



    关注 房管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