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商报》副刊(荐读):【冯波】父亲和他的一亩三分地

 

关注成都祥涵文化传媒

更多文艺精品在指尖组稿、版式:侯栀

紫涵 夏添 审稿:骆驼各位文友:...







关注成都祥涵文化传媒  更多文艺精品在指尖

冯波        笔名仰天笑、风之波、风子,甘肃天水人,文学爱好者。自2015年开始写作,目前共在全国各大文学网站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100多篇(首),十余万字。散文《麦黄六月》获“盛京文学网”第二届全国网络文学征文比赛“提名奖”;作品散见于《左江日报》、《新塘文艺》、《华东文学》、《山东商报》等纸媒。

父亲和他的一亩三分地

冯波

每年清明节回家上坟,我总是喜欢静静地坐在父亲的墓堆旁,眺望父亲生前劳作过的每一寸土地,因为哪里有父亲踏实的脚印,有父亲滚烫的汗水,也有父亲沉重的呼吸。

每次一抬头,我就会看见对面山梁边的一亩三分地,那是父亲一镢头一镢头开出来的荒地,如今虽然已经杂草丛生,成为放牧牲口的天然牧场,但我总是感到无比亲切,无比熟悉,因为它不论白昼黑夜,还是严寒酷暑,都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陪伴着父亲,慰藉着父亲的在天之灵。

那是包产到户的第三年,父亲利用农闲时节,花费了十天时间开出来的一块荒地。紧挨着荒地的,是我家的一块自留地,由于离山梁较近,种的庄稼经常遭到牲口们的糟蹋,为了保护自留地,父亲就生出了开那块荒地想法。

父亲做事一贯雷厉风行。那年秋天,收拾完所有的庄稼后,父亲就每天守在那块荒地里,先是一块一块清理掉大大小小的石头,割掉丛生的酸刺和杂草,然后就用镢头一下一下的开挖。由于荒芜的时间久了,历经牲口和人们成年累月的踩踏,土壤非常坚硬,因此挖起来很费劲。记得星期天我去给父亲帮忙,没挖几下,手就磨起了血泡,破裂后钻心地疼痛,后来我就傻乎乎地坐在地边,悠闲地四下看着风景。然而父亲却干劲十足,汗水顺着额头流淌着,他好像浑然不知,仍旧挥舞着镢头,发出的声响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着。当我问父亲那块荒地有多大时,父亲眯着眼瞅了瞅,然后颇为自信地说:“大概有一亩二三吧,等全部挖完了,一量就知道了!”

为了早日开出那块荒地,父亲坚持中午不回家,饿了就吃一点随身带的玉米面饼,晚上直到夜幕降临后,才踩着月光回家。十天之后,父亲终于把那块荒地挖完了,用脚步一丈量,和父亲估计得差不多,刚好一亩三分。看着新翻的泥土静静地躺在深秋的阳光下,散发着清新的香味,父亲的沟壑纵横的脸上写满了开心的笑容。

第二年一开春,父亲就谋划着种植适合的作物了。由于是新开的荒地,土壤都是生土,肥力不足,种植主粮肯定没有好收成,会白白浪费种子,因此父亲就决定先种一季饲草,一来发掘一下土壤的肥力,二来为牲口储备一些过冬的草料。待冬雪消融后,父亲就先担了几十担农家肥,均匀地撒在地里,然后驾上牛深耕了一遍,把挖出的土疙瘩一块块敲碎,最后才种上不挑肥拣瘦的箭舌豌豆。因为提前做足了功课,那一季的箭舌豌豆长得人高马大,鲜嫩肥硕,到秋季收割时费了好大力气。

箭舌豌豆收割完毕后,紧接着就到了秋播时节,那块地的土壤熟化了,肥力也提起来了,于是父亲就毫不犹豫地种上了小麦。那一季的麦子长势喜人,麦秆足足有一人高,沉甸甸的麦穗低着头,好像在感谢生养它的土地。待到收割时,那一亩三分地的收成居然比其他地都好,我不得不佩服父亲的深谋远虑了。从那以后,那一亩三分地就成了我家的宝贝,种植过小麦、莜麦、燕麦、箭舌豌豆等多种作物,每年都有个好收成。

后来,随着村庄里牲口的日渐增多,那块地里的庄稼经常受到路过的牲口们的光顾,收成也大不如前了。于是父亲便忍痛割爱,在整块地里种上了紫花苜蓿。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季播种,多季收获,因其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胡萝卜素,营养价值极高,被称为“牧草之王”,也是人们春季餐桌上常见的美食。

记得那时候,每到早春,随着天气逐渐转暖,紫花苜蓿就你争我抢地探出嫩绿的小脑袋,胖乎乎的,煞是可爱。这时候,母亲和妹妹们就会挎上竹篮,掐几篮子苜蓿芽回来,仔细择干净后,在开水锅了稍微焯一下,再拌上葱、蒜、香油、盐、醋等佐料,一盘令人垂涎欲滴的精美菜肴就上桌了。凉拌的苜蓿芽,嫩而不脆,味道鲜美,口感极佳,是不折不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一抹亮色。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是满口生津,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一到夏天,那块地就成了花的海洋,蜜蜂蝴蝶的乐园。只见在挨挨挤挤地墨绿色苜蓿丛中,一朵朵紫色的花朵挂在细长的枝蔓上,仿佛一颗颗镶嵌在绿地毯上的璀璨宝石,在微风的轻抚下,闪着亮汪汪的光泽。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闻香而来,在花丛中上下翻飞,翩翩起舞,流连忘返,嗡嗡嘤嘤的欢唱响彻云霄,经久不息。每到此时,正是牲口们出力流汗、辛苦耕耘的时节,为了保证牲口有旺盛的体力投入到高强度的劳作中,父亲总是在每天黄昏时分,割一捆鲜嫩肥美的苜蓿背回家,用铡刀铡成两三寸长的小段,作为牲口们的“夜宵”。每晚父亲总要起来两三次,为牲口们添加草料,因有了充足的苜蓿做后盾,我家的牲口都长得票肥体壮,毛色油光水亮,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等一茬麦田耕下来,别人家的牲口都累得萎靡不振,走路耷拉着脑袋,而我家的牲口却撒开四蹄狂奔乱跳,好像没事人一样,这大抵都是苜蓿的功劳吧!

父亲去世后,我家就结束了种庄稼的历史,那一亩三分地也就成了村里人共用的天然牧场。春天,常有大姑娘小媳妇和上学的小孩们挎着竹篮,三五成群地说笑着去地里掐苜蓿芽,丰富家里单调的膳食;夏天,哪里就成了牲口们肆意撒欢的地方,它们一边大口吃着鲜嫩的苜蓿,一边仰天“哞哞哞……”的欢叫着,仿佛在感谢着主人的恩赐,场面好不热闹。我常常想,如果父亲在天有灵的话,看到这种场景一定会感到十分欣慰的!他也许会庆幸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白费!

如今,历经八年多的岁月沧桑,因疏于管理,父亲的一亩三分地已经荒芜了,遍地杂草丛生,黄蒿满布,稀稀疏疏的紫花苜蓿夹杂其中,显得空旷而寂寥,昔日的繁盛已经荡然无存,留给我的只有物是人非的感叹。但因其挥洒过父亲的汗水,承载过父亲的希望,生长过我童年的梦想,每次凝视着它,都会勾起我对美好童年的回忆,以及对父亲的浓浓思念。

恍惚间,我依稀看见父亲在他的一亩三分地里,挥舞着闪闪发光的镰刀,尽情收割着金黄的麦子和墨绿的苜蓿,一捆捆沉甸甸的果实静静地躺在他的身后,五彩斑斓的蝴蝶和蜜蜂在他周围欢快地跳跃着,舞蹈着……

组稿、版式:侯栀  紫涵 夏添 

审稿:骆驼

各位文友:

        此微信平台为西南商报副刊主要的选稿基地,凡在此平台推介过的作品,可优先作为本报副刊备选稿件。
若愿意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体裁不限,拒绝敏感话题)在此平台推介的朋友(必须是未在其他微信平台推介过的作品),请发你的作品、创作简介和个人生活照数张至QQ邮箱772573860,并请使用实名+笔名加本平台服务微信sccdlt,便于联络和发放稿费。平台开设了赞赏功能,赞赏收入(前两天)的一半支付给你,另一半用作编辑、组稿人员补贴和平台维护。若不同意,可不理会此消息。上面的公众号二维码可扫描关注和加好友。祝各位笔健体康!

                                ——《西南商报》副刊部


    关注 祥涵文化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