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商报》副刊(荐读):【李红海】老井

 

关注成都祥涵文化传媒

更多文艺精品在指尖组稿、版式:侯栀

紫涵 夏添 审稿:骆驼各位文友:...







关注成都祥涵文化传媒  更多文艺精品在指尖

李红海        笔名奋斗,70后,河南淅川人,打工族,爱生活,爱学习。人生格言:始终保持执着与锐意进取的亮剑精神!

老井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部分农村还处在贫穷阶段。我们石嘴村也不例外,尤其我们上沟生产队更是远近闻名的光棍队。原因很简单:却水。就因为没水吃,姑娘们长大一个飞一个,而小伙子们却一个个打起了光棍。想想也是谁愿意嫁到一个连水都没有的地方。

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挑水大军已经开始上路了,要赶到一公里外的东风大渠里挑水。每个人至少跑两趟才够家里一天的人畜用水,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一个冬天的夜里,生产队的办公室里新上任队长正和村民们商量着一件大事:挖一口井。我们生产队是一个U字型的一道沟,中间是田地,两边是住户。住户比较松散给挖井选址带来不便,有的说选下边容易出水,有的说选上边住户多,最后考虑大家都用水方便,决定选在中间位置。每家出5块钱用于买水泥、沙石料等,并且每家每天出一个人挖井。

说干就干,一个直径1.5米的井开始动工了。地面上搭起三脚架子,上面固定一个滑轮。男的一组在井下挖,女的一组在上面拉绳子,把一框框土通过架子上的滑轮从井下拉上来倒掉。一时间挖井成了生产队的重点工程,几乎人人参与,就连小孩子们也帮着拉绳子,颇有愚公移山精神。

每挖一米井都会用水泥沙石混合料浇铸好后,接着往下挖。开始十多米是黄土层进展快,接着是沙石层每挖一米都很困难。并且越往下,氧气越少,工程难度可想而知。挖了20米还没出水,人们开始着急了,毕竟周边几个村子还没有挖过这么深的井。队长也是顶着压力鼓励大家继续挖。

当挖到22米半撬开一块大石头时一股暖流涌出。终于出水了,终于出水了。人们奔走相告,从此我们上沟生产队结束了长期以来的缺水历史。

这口井的水是深层地下水,水质清冽甘甜,并且冬暖夏凉。一到周末,大妈大婶们各自拿了自家的大塑料盆在井口旁一字排开。淘菜,洗衣服,有说有笑,甚是热闹。小孩子们也没闲着,早已经在倒掉的水汇成的水沟里和泥巴捏起了泥人。

随着国家的富强,惠民政策不断完善,2003年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老井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来一个夏天连续几天强降雨,老井由于年久失修终于在洪水浸泡下轰然塌陷下去。再后来修路又把它彻底掩埋了……

老井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作为一代人在特定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的成长记忆让人无法忘却……

组稿、版式:侯栀  紫涵 夏添 

审稿:骆驼

各位文友:

        此微信平台为西南商报副刊主要的选稿基地,凡在此平台推介过的作品,可优先作为本报副刊备选稿件。
若愿意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体裁不限,拒绝敏感话题)在此平台推介的朋友(必须是未在其他微信平台推介过的作品),请发你的作品、创作简介和个人生活照数张至QQ邮箱772573860,并请使用实名+笔名加本平台服务微信sccdlt,便于联络和发放稿费。平台开设了赞赏功能,赞赏收入(前两天)的一半支付给你,另一半用作编辑、组稿人员补贴和平台维护。若不同意,可不理会此消息。上面的公众号二维码可扫描关注和加好友。祝各位笔健体康!

                                ——《西南商报》副刊部


    关注 祥涵文化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