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人的我行我素

 

这篇文章发在了2016年1月8日的海峡都市报,原来想用苦行僧这个名字,后来自己也觉得有点离题,果然还是要改个名字。...





Karen是我在语言学校里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我第一个深入接触的外国人,澳洲老太太,六十多岁,矮矮的个子,服帖的短发,H型身材,不胖不瘦,穿着简单宽松的麻布衣服,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

开学的第一天,学校贴心的带着我们去悉尼最著名的景点参观,认识这个城市。当我跟着Karen走街窜巷的在City逛荡,欧式华丽的建筑,一尘不染的街道,蓝的透彻的天空
,路边西装革履穿行而过的白领,跟行人一起逛荡在路边的鸟儿,都朝我扑面而来。无比新鲜,即将呆在一个完美和谐的城市,心中无限欢喜。脑海里有无数的问题,磕磕绊绊的问,Karen总是热情回答,跟电视里的外国老太太一样,面带笑容,一耸肩,摊开手,Well,巴拉巴拉。这一天,我打电话给父母朋友说,我超级喜欢这个城市,第一次有一个地方,是希望永远生活的。

语言课程枯燥,每天不停地重复着阅读,写作和讨论的练习,Karen总是充满激情,会跟我们一起参加圣诞Party,再带我们到悉尼特色的Watsons Bay和自杀涯观光,不遗余力的介绍每个景点的特色。一次在上课时提到她在广州呆了五年,刚从那儿回来,当时中国学生们仿佛找到了共同语言,激动起来,都想问她觉得中国怎么样,会不会说一两句中文,为什么要回来,这时候她总能很有礼貌的把话题绕开。我希望能够跟她更加亲近,但是也许是文化,也许是刻意,她总能巧妙的热情的跟你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我也渐渐习惯了在悉尼的生活,周围的人也一直都是那些人,每天从火车站拿免费的报纸练习阅读,可是即使是八卦新闻,对于我而言就只是一个个英文字母凑成的图案,慢慢发现好像很难融入这个美好的地方。



一天放学,我在火车站碰到了她,因为刚在课堂上提到她买了辆二手车,所以我很纳闷。她很认真的跟我说,她只有周末去朋友家才会开车,跟只吃素食一样,是一种坚持。无意说到她的子女,她说只有自己一个人,女儿住在另外一个城市,偶尔来往。这让我渐渐觉得她好像跟我想象的有所不同,并不是我以前认识的那种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对于喜欢沉浸在大家庭热闹氛围中的我,开始觉得她好像有点可怜,独来独往,可是看不见她的孤独。随着课程的结束,我们在拥抱过后,分道扬镳,再也没有见面。

突然想到用一个词来形容Karen,就是苦行僧,虽然有点夸张。随着接触的外国人多了,发觉他们跟Karen一样自我,总有着一些对于生活的坚持,我行我素,比如身先士卒的做环保,做一个素食主义者,养一只宠物,热情但有礼的对待每一个人,保留自己内心世界的完整。

一直到离开悉尼,我还会偶尔想起Karen,就像是这个我最喜欢的城市一样,永远带着最美好的样子出现,可是却不能深入它的内心,融入其中。身处于这个浮躁的世界,开始羡慕Karen在自己的圈子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


    关注 diguateng57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