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慈善事件”——分享犹太人对慈善的8种不同程度的定位

 

犹太人是怎么看待这种慈善和捐赠的,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以色列小哥吐槽中国网络慈善(有点意思……快点开看看)
如果你是一个长时间在国内生活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像我一样88%的中国通,我想这两天“罗一笑”这个名字,会比普通的一个女孩的名字,对你来说,有更多的意义。也的确是这样,在有着8 亿网民的中国,任何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轩然大波,正如最近的“罗一笑”事件。

你可以看到各种网站上关于这则新闻的评论都充斥着各种讨论与争辩,以及对这则新闻的真实性的质疑,同样还有对她父亲当时做这件事的决定是否对错的讨论。我想中国的网民也会好奇,想要了解通常其他国家的人,特别是犹太人是怎么看待这种慈善和捐赠的,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周边其他国家的一些情况,比如德国,美国,中国,虽然他们的文化、习俗、都不相同,是什么让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是人类的感情,是对于平等的渴望,是满足最基本的自尊。

当我们的同胞们落难时,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性别,年龄,种族,国籍,都会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那种窘迫的伤痛以及屈辱感。

这个是人之常情,因为人最终还是想变得独立并且可以自己料理好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当接受外界帮忙时,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心里不舒服,我们希望可以自力更生。当你在生活最无助的时候,别人的帮忙都会使你感到难堪以及“丢人”,犹太人也是一样。

在《托拉》和《塔木德》中都有对于给予者与接受者之间关系的微妙的阐述。“捐赠”的希伯来语词是“Zdaka” (צדקה), 也就是圣经中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行为。但是如果你再更

深一点研究这个词呢,你就会发现它的词根也就是源于“Zedek” (צדק),希伯来语中也就是正直,做善事的意思(表明慈善是你应该做的,而不是可以做的)。在犹太教义中我们相信当我们处在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位置时,我们不能够也不应该是出于虚荣或是面子上去帮助别人来做这件事,好似我们分享一些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来帮助他人。我们的做法更像是相反的,因为犹太人把慈善看作一种正义的行为,是必须做的,是诚心诚意的将我们靠运气获得的财物分享给需要帮助的人,是怀着这样的一种心态来做这件事的。


所以当我们说到捐赠或者“Zdaka”的时候,很多人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给钱,我们犹太人从来就不会把“捐赠”这个词语的意思局限到那么狭隘或者世俗。“Zdaka”的本意是给予,比如说路上顺路捎别人做一次顺风车,扶老奶奶过马路…“Zdaka”也不会限制说是一种物质的行为,也可以指精神上面如鼓励遭受挫折的朋友,同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见解。犹太教义也强调要对被帮助的人保持尊重的重要性,这才是"zdaka" 最完整的意思。

如果我们回望一千年前,《托拉》里面的迈蒙尼德(拉比摩西·本·米蒙)列了一份对Zdaka 含义分为8 种详细不同层面的条例,至今仍然影响着犹太人的心智以及做事方式。
第八层-“勉为其难的施舍”
当然帮总比不帮会更好,这是迈蒙尼德条例中的第八点。尽管这是zdaka 中境界最低的一层,但是还是归纳在其中。讽刺的是,这种给予通常都与某种程度上的自私有关,驱使他帮助别人的不是真正的关心而是内疚感(比如说“我其他的朋友都会去帮助他人,我也不好意思不去这样做,”或者“我要是不给他钱,他就得露宿街头了”)。真正的zdaka 是全心全意帮助别人
第七层-“虽然用心的帮助,但是比你真正能给予的少给一些”


犹太文化始终相信真心的帮助要比单纯的给予行为要重要的多,即使你的贡献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只要你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希望他度过难关的,你可以在精神上鼓励和支持他,你的支持会让他重拾信心,继续前行。
第六层-“人求我时我尽力帮助”
当然还是主动帮助他人好,然而这层的境界是当有人求助你时候,至少你不会拒绝。我们永远不会体会到求人时候的那种艰难,只有当你到了这一步才会知道。社会给我们的感觉是,如果我们去接受帮助一些求助于你的人的时候(像马路上的乞丐,路边向你乞讨车费的人…)我们会被当成傻子一样,让他们的这种“可怜的”手段引发我们内心的同情心和内疚。因此,社会会经常提醒我们去拒绝这种求助的方式。当然,犹太教并不是要求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来让别人占便宜,但是它要求我们在这两点中寻找平衡。
第五层-“知其有难,拔刀相助”
尝试去估测他人的难处,提前主动提出帮手。不要等他们来求你,主动找机会来帮他。
第四层-“落难者识得恩公,恩公不识落难者”
在之前几层中,两者都相识,即使恩公发自内心的帮助,多多少少还是会对落难者的自尊有影响。这个行为会满足恩公的虚荣以及伤害到落难者的自尊,只是程度的问题。在Zdaka 这层境界里,恩人并不知落难者是谁,然而落难者却知道恩公是哪位,它很好的保护了落难者的自尊心,但他仍然知道是谁帮了他,也许他的心里还是有少许难受。

第三层-“恩公识得落难者,落难者不识恩公”


这层恰恰与第四层相反,恩公知道他帮了谁,落难者却不知恩公是谁,但是这样有效的避免了对落难者的伤害,因为他不知道是谁帮他。有个有趣的事实需要注意一下,第三层境界为何高过第四层,也证明了犹太人把别人的感受放在自己之前,换而言之,在你获得别人的回报时候,你自己先要付出。
第二层-“匿名两不相识”
这层中,两个人都互相不认识,这种慈善是最纯洁的帮助,没有任何的个人情感掺杂其中,二者都不会有骄傲或是自卑的感受。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全世界有那么多犹太慈善机构,去虔诚的,非常低调的,自愿的来做慈善,而且能真正的分发到需要帮助的人们手中。
第一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为一个人,无论你是小孩,丈夫,工人,朋友,我们的基本需要是被爱、被尊重、被欣赏、认可我们的能力和天赋。这就是犹太人眼中最高的"zdaka" 境界,去让其感到自己的价值。比如说帮他找工作,找到他人生的方向,以及生活的意义,你不仅保留了他的自尊,而且你会帮助他,不仅变成一个接受帮助的人,而且还是一个能够去帮助其他人的人,他也会将这种善意继续传递,这就是真正的zdaka 精神。

“把面包扔在河里,你总有一天会找到的”,这是犹太人妇孺皆知的一句话,所有的家长都会这么教导孩子。

我们犹太人相信"zdaka" 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你赠送给别人的礼物最终会回到你的手上。我们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能给别人什么以及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会变成怎么样的人,而不是从中获得什么。




“慈善是有钱人的调味品”( 就像在餐厅里,你点了一道很昂贵的料理,缺少一些调味品,一样可以吃,但是你也无法真正享受)我父亲总是这么教导我,对富有的定义不是他的资产有多少,而是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有多少。犹太人始终相信,为了将幸福感最大化,你必须要学会把这些分享出去,这才是慈善。

罗一笑捐款门,老外怎么看?
最新消息:

罗尔致歉,260万原路退回!深圳民政局介入白血病女童罗某笑一事调查意见。

这个事件给中国人的慈善观念上了生动一课——犹太人对慈善的8种不同程度的定位,本文提醒我们多维度看待慈善!
给充满积极情怀的中国人点赞!
作者介绍:

Raphael·Genis(中文名字蓝龙)是一位以色列混德国血统的犹太人,在中国的金融和科技中心—上海和深圳工作生活了六年的他,已经能十分熟练地使用中文,并且精通中国文化。通过利用大量的理论知识以及结合个人的实际经历,Rafa专门对犹太人神秘的创造思维和财富教育背后的秘密进行了分析、探索和解读,向中国的父母和老师提供了一种更好地开发和培养孩子创造力和财富智慧的工具。


本文为Rafa供塔木德富豪会专稿

声明:本文不代表塔木德富豪会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塔木德》(Talmud)是犹太智慧“圣经”,汇聚5000年文明智慧的基因宝库。塔木德富豪会(微信号:tmdfhh)分享全球智慧,传播积极情怀!与塔木德为伍,您将在生活、生意、生命方面“三生有幸”,幸会,幸运,幸福!
欢迎转载 敬请注明出处
微信号:tmdfhh
欢迎投稿:tmdfhh@163.com
投稿互动请联系微信:deyuxi666
商务合作请电话:18688821327
或加微信:wangfangdo
请注明企业/项目名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塔木德富豪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