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的等待

 

——从前慢,一生只够守护一两片参林。上好的人参需要岁月的磨砺,入药也好,入食也罢,当她绽放出珍贵品质的那一瞬,你会释然,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值得。...

斯医在兹

导言:今日重读此文,甚是感慨于人的一生有许多地方是需要与人参互参的。我们希望高品质的收获,而高品质的收获必须高品质的条件,对于人参来说是无杂的岁月,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刘力红老师推荐

习医者不察药性,制药者不明医理,此为当今业界普遍存在之怪现状,然却彼此心照不宣。人参是临床常用之上品,百姓常用之补益,若不了解人参的生长习性,采摘炮制,乃至其中蕴含阴阳之道,对百姓而言,虽补益无益;对医者而言,临床难免掣肘,确是憾事一桩。今年借BY老师之光,得以深入人参故里集安,对人参重新有了一番认知。



按《本经》记载,人参位列上品,本出上党,以上党人参为佳。今山西长治地区即古之上党。然今之长治早已渺无人参踪迹,坊间流传上党人参已于宋代绝于兵荒战火中。而东北地区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逐渐成为人参的主要种植区。

集安位于吉林东南部,市区东南方隔着约摸100多米宽的鸭绿江与朝鲜相望。初到集安,只见这里三面环山,森林茂密,空气清新,9月底的山坡虽未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味道,但红黄两色星星点点,已在宣告深秋的到来。我对东北秋天素来有粗犷、寂寥平原、荒凉等先入为主的概念,但集安却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来到熟悉的南方城市,干净,没有雾霾,有鲜花,有山有水,更重要的是,山上植被茂盛,着实是人参生长的好地方呢!



次日,熟人带我们上山看参地时,远远就听到半山腰上的犬吠声,参农老王已经在坡上等候多时了。这是一大片林下参地,依山势种在松树林下,阳光透过松林,光照星罗棋布。每年松针洒落,就是天然的好肥料。沟渠开挖有致,防涝又保湿,参畦上还搭着棚子,雨天防涝,暑天防晒,确是煞费苦心。

从下籽开始,老王就和老伴搬到山腰,搭了个小屋,旁边开畦种了些蔬菜,从此日夜与人参相伴,这一相伴就是13年,转眼也从三十多岁的青壮年变为五十出头的中年人。13年了,挖吗?我问。他说,不挖,一般至少要等15年以上,有的沉住气20年才挖,都等那么多年了,还怕再等吗?

老王戴着文青的黑框眼镜,目光执着,却掩饰不住满脸的风霜。这么多年都折腾参了,哪里来的经济来源呢?我问。可以卖参籽啊,随行的人张口答道。老王说他不卖,参籽一出来赶紧掐掉,营养还回到根上,否则为了卖点参籽,误了人参的成长不值当。

我暗暗感叹,有多少人经得起这样的等待呢!但若没有时间的煎熬,能等得到上好的人参出品吗?有良心的参农,一辈子精力只够守护一两片参林,这样出产的人参才是有力量的药材啊。





东北以地理的优势,确是天然适宜人参生长的好地方,这里有野山参、林下参、趴货、池底、边条等繁多名目,各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生晒红参糖参等别。我在柜台见过一株骨骼清奇的近百年野山参,仿佛一得道隐者,长须飘逸,灵气逼人。但野山参其实已是仙踪难觅,林下参采取了善巧,即模拟野山参的生长环境进行种植,上了年头的林下参,也颇得野山参的神韵。有些参利用家中园地进行种植,又称园参、普通参。

令人堪忧的是,因为人参依赖土壤等特性,适宜栽种的土地越来越少,再加上利益的驱使,参农往往按耐不住漫长的等待,普通参不到7年就开挖了,所以市面上大部分的普通参年限多数都在5年左右,功力尚浅,入食可以,药效难及。

集安的另一个特产新开河边条参,采用了独特的倒栽方法,即种植了3年左右的人参挖出重新下须整形,再找另一块土地栽种数年,数年后又如法炮制,一般十年以上的边条参功力就相当深厚了。这时候采挖的边条参,其形貌似人,具有芦长、体长、腿长、皮老、纹深等显著特点,被誉为人参中的上品,历代医家赞“肖人形者神;其类鸡腿者,力洪”,我以为道的是边条参无疑了。其中所含人参皂苷2.81%,高于韩国高丽参,为其他地区普通参所不能及,于清朝中期作贡品上奉朝廷。



《本经》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既可入药,又能入食,的确是难得补益佳品。

从人参的生长特性来看,这是一种相当特别的植物,对环境要求极高:要有水,但水分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要有光,但光照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要有风,但风力不能太劲,更不能密闭;这几个过犹不及的条件,我以为却令人参得了不偏不倚的“中”性,这也该是历代医家认为其所以能补中益中的缘由吧!

而参对土壤的要求特别高,凡种植过人参的土地,原则上五十年内不能再种植人参了,因为人参已将土壤的肥力吸收殆尽。人参秋天采挖后即同时下种,历经移栽和数年的雨雪风霜,漫长的岁月修炼才使得人参具格了厚重的功力。

《别录》将人参别名土精,顾名思义,就是吸收了土地之精华而成。再者,从地理而言,东北位于艮卦方位,艮者,其象为山,二山相重,似土之隆盛状。人参生长于斯,尽得艮土之质,得土气甚厚,乘初阳之气,其味甘,性微寒,终归更多与土的特质关联。

历代以人参回阳救逆,其实力不逮也。是故清代火神鼻祖郑钦安先生指出:“按独参汤一方,乃补阴第一方也。”是深谙人参特性也。

返程之后,我第一次使用新鲜边条参入药膳,食后,各种疲累顿然若失,这是既往药膳经验所没有的感受,好品质的药材确实给力。

从前慢,一生只够守护一两片参林。上好的人参需要岁月的磨砺,入药也好,入食也罢,当她绽放出珍贵品质的那一瞬,你会释然,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值得。

——本文转载自“同有三和中医”。




    关注 三和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