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堡乡土文化之老底子的“地货行”

 

周末周末周末!宝宝们,嗨起来吧~好了,别闹了,离2017年就只剩34天了,你今年年初定下的目标实现了么?我反...



周末周末周末!宝宝们,嗨起来吧~
好了,别闹了,离2017年就只剩34天了,你今年年初定下的目标实现了么?

我反正......没有,打算过年的时候存个五万,现在算了下,大概离目标还差七万,我这一年都干嘛去了......
但是说到过年,印象最深的还是准备年货的时候了,我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他小的时候在街上店铺听到的“哦——写帐!”


说起老底子七堡里的地货行,估计上年纪的都有点晓得,说不定当年还有人去兑过地货,听过秤手那一声“哦——写帐!”的吆喝呢。
民国21年(1932),乌龙庙到乔司的公路正式开通,从七堡穿街而过的沪杭公路,经海宁、平湖,可直通上海,四个轮子的汽车驶进七堡,为这个小镇带来了更多便利,贩运当地土货蔬菜的“地货行”也就应运而生。每天清早,本地的乡民挑着担子,路远的则推着“羊角车”,将自家地里种的韭菜、毛豆、豌豆、鞭筍、芋艿,倒笃菜等新鲜品类,送到地货行里来兑钞票,地货行随行就市按质论价,随到随收,然后做成“件头”转运到各地销售,像倒笃菜、韭菜、芋艿、豌豆等直接发往上海、苏州等地,人称“上海件头”。

过惯了小农经济日子的乡民,将原本自种自收的土产换成了花花绿绿的钞票,自然是求之不得,前来投售的乡民络绎不绝。
忙归忙,但规矩还是要讲的。在“地货行”里,都由“秤手”说了算。这秤手好比是现在的“经纪人”,对每天的行情、市面可谓成竹在胸,对各类地货质量是滚瓜烂熟,只要用手一摸、眼睛一刮,他就知道眼前的货色该扣除多少泥质、水份,该打多少折扣。你看他一只手捏秤钩,一只手打秤花,秤一件喊一声:“哦——写账——八十七斤,八十七斤。”“哦——写账——九十六斤”。一边秤一边报着“哦——写账”,那悠扬顿挫的腔调吸引了不少路人,其实他是告知账房记账。
账房先生也不是吃素的,通常都有一手“借(左)手算盘顺(右)手笔”的本事,右手记账,左手拨拉算盘子,嘴里唸着“三一三余一,一退六二五”之类的口诀,报一票记一票,那边秤手刚放下秤钩,这边的账房先生已将结账的水票“刷”地撕下,递到农户手中,两人配合得真是分毫不差。

来兑地货的农户钞票到手,喉咙响了不少,布衫往肩膀上一搭,转手来到茶店里泡壶茶,再咪上一杯高梁,到南货店里买条醉瓜鮝,看看日头己高,翘松松地回家去了。新中国成立后地货行姓了公,再后来又成了蔬菜公司经营部,都是同农民打交道的,所以七堡里人忘不了它,老辈人说起当年的“哦——写账!”印象蛮深刻。
以前七堡一带农家也养蚕宝宝,地货行旁边,就有一爿收茧子的茧行,新中国成立后,茧行成了供销社的土特产收购站,除了茧子,还收购药材等土特产。冬天是收羊皮的季节,经常能看到师傅们把羊皮一张张钉在板上,搬到太阳底下去晒的场景。记得有一年冬天,我父亲在竹园篷里犟了一只“黄鼠狼”,拿到收购站里,他们说:“黄鼠狼是上等皮货,值铜钿的”,想不到一只放臭屁的黄鼠狼竟卖了六块多钱,在那个年头,这可是笔大数目啊。
其实,这条公路带给七堡的好处远不止这些,收麻站、购粮站、供销社等差不多全设在公路边。上世纪50年代中,从国货路到乔司的9路公交车开通,七堡是个大站,乘客特别多。前有航船,后有公交,水陆并进,我们乡下老百姓图的不就是这份便利和实惠吗?


    关注 彭埠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